打開東方的兩把鑰匙(席永君)
作品欣賞
打開東方的兩把鑰匙
如果把東方比做一把鎖,那麼,有兩把有形和無形的鑰匙可以打開它。在廣大的植物世界,這把鑰匙叫「竹子」;而在更加隱秘的嗅覺世界,這把鑰匙叫「香」。竹子不僅直接參與了中國文化的創造,在書籍誕生的前夜,在中國文化的童年,竹簡和木簡更是支撐了華夏文明的大部分記憶。竹簡和木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是一個更加純真的年代。如果我們把竹紙當作竹子的來世,那麼,不想轉世的竹子對華夏文明的參與則更為廣泛。以中國文化的象徵——筷子而言,不僅令美籍華人李政道博士直嘆其「高妙絕倫」,更令從小使用刀子和叉子進餐的法國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面對筷子,感到了自己的野蠻。他說:「由於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地被傳送的物質……」食物因為筷子被和諧地傳送,這樣的用餐方式該是何等的優雅!
像竹子一樣,香,很早就參與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古典生活。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十分悠久,遠可溯及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手執燃木」的祭禮,再遠則可溯及四千多年前龍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薰爐,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源。正如學者傅京亮所言:「它邀天集靈,祀先供聖,是敬天畏人的體現,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香,曾是中國哲學與人文精神的催化劑,物雖微而位貴。
在竹子和香的世界里,有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的身影,也有文人墨客、僧道大德的身影。竹林里有俠客的刀光劍影,也有隱者的煉丹爐;薰香旁有誦讀的儒生,也有靜默的高士。竹子空心,有節,寧折不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已成為知識分子的人格象徵;而那如影如幻、涵養仁人志士身心的香,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脈之品。
在今天,竹子仍一如既往地參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然而,竹子那高風亮節的氣節卻有待進一步弘揚;而既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又能體現中國文化核心學說——性命學與人天整體觀的香,由於歷史的誤讀,很長一段時間銷聲匿跡了,以至這把最能打開中國文化之門的鑰匙如今已銹跡斑斑。在中國人談香色變之時,殊不知,我們的鄰國日本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就已經把由中國傳入的香文化發展成為一門藝術——香道,並使之完全體系化。
心清聞妙香。二十一世紀是東方文化的時代,中國文化的時代。香文化是涵養性情的文化,在人心浮躁、物慾橫流的時代,這樣的文化理當發揚光大。如果說,絲綢華美的外形、柔軟溫潤的質地,使它與茶葉和瓷器一道成為最早被西方人認識的東方物質,那麼,高風亮節的竹子和涵養性情的香,則賦予自己一種含義無窮的密碼使命。「芝麻開門!」要打開中國文化之門,請選用竹子和香其中一把鑰匙。這正是——
竹林深處,月明風清;洗盡鉛華,再起天香。
作者簡介
席永君,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