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夯、搓繩、割草拾柴(尹燕忠)
作品欣賞
打夯、搓繩、割草拾柴
1、打夯
在過去火紅的年代裡,出工程多,集體生產大呼隆多,修水庫、擋大壩、修築土路都需要打夯,也叫打硪,是用一塊大石頭打的一種上窄下寬的圓錐體的錘地砸實的工具,高約八十公分至一米,長直徑四十至五十公分,下頭直徑約八十公分許,下有箍痕,套有鐵圈,各拴六個鐵環不等,鐵環上拴上繩子,由人拽住使勁拉動,上頭在石夯頂上鑿一石洞,按上一個滑溜棗木或槐木、榆木棍子,由一個男或女青年勞力掌夯,喊着號子:
同志們哪個使把勁啦!
下面使勁拉繩,應聲喊道:
哪咳喲咳依喲咳!掌夯的又喊:
下邊眾應:齊心協力當英雄咳!
掌夯的詞彙豐富,反映敏捷,張嘴就來:
社會主義大建設呀,
我們社員齊努力呀,
吃大苦呀耐大力呀,
愚公移山咱發揚呀,
生產面貌大改觀呀!
哪咳喲喝依喲哈!
這號子,是沖天幹勁的號子,地動山搖,石夯舉過頭頂,掌夯人左右手輪換,玩出花來,干出效率來,男女村民齊聲歡笑,摘星星攀月亮,敢教日月換新天。萬浦莊南邊水庫西邊至今還有聯云:三面紅旗無價寶,馴服洪水灌良田!
大石夯把地基砸石了,地基穩了,上邊蓋屋砌牆就結實了。怎麼說:地基不牢,地動山搖。
個體大包幹了,戶家也有用夯砸實地基的。不過現在用上了機械化,砸地基用吊車吊高八九米,「咣當」一下子脫鈎砸下來,可更結實嘍哩!如今大石夯倒成文物啦,我們忘不了打夯的歲月哩!
2、搓繩子
農村不少用繩子的行當,離不了,買又忒貴,那麼只有自己動手,才豐衣足食里,哪,繩子的原料從何而來,那就得種苘,在低洼處種才行,種苘有忌諱,長高了不能在裡邊大便解手,若有屎便,就招屎克螂,這個東西一爬上苘杆子就要爛皮。
把苘收割了,打成捆,用石頭壓沉在大死水坑裡,等到幾天聞到臭味,水上泛白綠沫子,漚苘就可以提上來,除去青絮皮,扒下白苘皮便可晾乾。就可以搓繩子了,一人遞苘麻坯子,一個人便可以用雙手往上搓動使勁,搓不動了便可咬在嘴裡再搓另一股,兩股合一股,擰成一股,繩子就成了。有的把另一頭拴樹扠上,也有兩人合搓一根繩的,要不人家怎麼說「全家擰成一股繩」啦!
再粗的繩子就要四股合一根繩子了,需要用絞盤搓蠅子了。莊戶人繩子的用途很廣,拉繩、牛韁繩、拴車繩、撇繩等,撇繩是耕地耩地使喚牛的一種不粗不細的繩子,繩子左撇牛向左,右撒向右去。
除了搓繩孒外,還可縛綁條帚和炊帚,用來編葦箔和秫稭箔搭屋頂。
下雨陰天,趁天濕潤,大姑娘小媳婦就坐在街上光滑的捶布石上或者石磙子上、板凳子馬紮上搓麻線,麻可貴了,麻線只能用作納鞋底,捨不得做它用。婦女們裸出白嫩的腿,用左手拿麻,右手在腿上搓動,一邊說一邊搓,笑聲脆響,樹上的綠葉都顫動起來。那邊間有「嗤嗤啦啦」納鞋底兒聲,好妙!
3、割草拾柴
夏秋季節,莊戶人就要注意多勤勞一些,生就下力出力的命,不辛勞吃麼哩?嗯,不是說「夏秋鍋鍋腰,就勝冬天轉十遭」麼?所以大人孩子就要上山下鄉下河下溝割草拾柴,家家餵着張嘴貨,牛馬驢騾豬羊的,吃着一大項,燒也成了大事情。誰家院中門前場間沒個柴火垛?只有瓮里有糧,甏里有面,家中有柴禾垛,才是個過事哩!
有個說媳婦的家中沒糧,借糧後也有下面裝上糠,充有糧的,指着別人的柴垛說是自家的,孬好也把媳婦哄家來了。尤其到秋後,莊稼收割了,葦子歸垛了,大人孩子快去打麥碴,用手薅麥根,手都劃出血口子,上葦河裡用小钁子砍葦楂子,上山用竹筢子摟柴火,柴垛高了,草飼料堆長了,莊戶人笑了,有些苦澀味。樹葉落了,去串楊葉當柴燒,曰子猶如過大山。
當今到處樹葉遍地,草沒腰膝,沒人屑顧了,還怕失火招災哩!
過去的鄉村符號走了,有些想,遠去了也好吧。
2020.6.22日晚[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