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衡
戴均衡 |
本 名: 戴均衡 字: 存莊 號: 蓉洲 出生日期: 1814年 逝世日期: 1855年 |
戴均衡(1814一1855) ,字存莊,號蓉洲,桐城市孔城人。生於嘉慶九年。先生才華早具。年二十許刻《蓉洲初稿》,恃才自矜。後讀方東樹《昭昧詹言》,遂自愧。收其前刻,歸依方氏門牆,刻苦砒礪。不數載,學識大進,文筆精純。
目錄
人物經歷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先生年只十六,舉於江南鄉試。以詩文游於顯宦大吏,侍郎曾國藩、給事中呂賢基、戶部羅淳衍、御史陳慶鏞等皆願與之交。尤被曾國藩賞識。
戴均衡矢志通經致用。研讀《尚書、盤浩》諸篇,深感前人故訓,頗多違失。於是廣徵眾說,撰《書傳補商》十七卷。曾國藩讀後,倍加稱譽。
咸豐繼位,均衡寓京,奏聞當世利病,未獲議行。未幾,太平軍起,由桂人湘,順江東匕下,破桐城,均衡妻小死於兵亂。 戴聞訊後悲痛不已,嘔血而卒。
戴均衡為學,秉承桐城義法,致力於鄉邦文獻。與邑人蘇J 厚元重汀《望溪文集》,又與鄉賢方存之編選《桐城文錄》。且冒清廷之大忌,搜集其族先祖戴名世遺篇,匯為《戴南山先生全集》。於所撰《南山集目錄序》 中推崇名世云:「余讀先生之文,見其境象,如太空之浮雲,變化無跡;又如飛仙御風,莫窺行止。」謂其可直追莊周、李自、司馬子長;又謂「足與望溪齊名」。[1]
主要影響
道光二十年(1840) ,均衡與同里文聚奎、程恩緩籌建桐鄉書院,夙興夜寐,幼勞經營,未及二載,已成黌宇。均衡親主書院教政,嚴肅教風,成績斐然。尚書羅淳衍為撰《桐鄉書院記》,深予讚許。其所建朝陽樓,至今猶存。
戴均衡自著有《味經山館詩文鈔》、《公車日記》、《雜記》等,刊行於世。戴均衡卒於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六日,享年四十歲。[2]
後世影響
一是為保存和出版桐城派大家戴名世和方苞的作品,敢冒天下之不韙。搜羅戴名世的散佚作品,為同族名賢戴名世增輯《南山集》,匯編成《潛虛先生文集》,為後人研究戴名世提供了珍貴的傳世資料。還與同邑蘇惇元重訂了方苞的《望溪文集》,增加了〈年譜〉。要知道在當時,大興文字獄的清廷時代,這是冒着有可能被殺頭的風險才敢為的事呢!
二是他與同里文聚奎、程恩緩籌建了桐鄉書院。桐鄉書院遺址,位於孔城老街三甲8號院,坐西朝東。
道光二十年(1840年),里人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綬為教化桑梓,募捐大錢9000串修建了桐鄉書院。 不得不佩服戴鈞衡當年的遠見卓識,三人創辦桐鄉書院,填補了當時桐城的北鄉孔城沒有書院的歷史空白!桐鄉書院的創立,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1841年開課,戴均衡親自主持教政,群賢聚首,學子云集,為振興桐城文風作出了重大貢獻。揚隆壽、朱光潛,尹寬、慈雲桂等名人都在此接受過啟蒙教育。桐鄉書院歷經近二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戰火洗禮,現僅存朝陽樓和清翰林羅惇衍撰寫的《桐鄉書院記》碑。現是桐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為驚嘆的是,由於桐鄉書院的教學效果好,當年戴鈞衡為桐城書院所寫的《桐鄉書院四議》還載入了《皇朝正典類纂》。由此可見,戴均衡的辦學理念在當時是多麼新潮與全面,即使在現今也有很好的借鑑價值。
桐鄉書院隨着歷史的發展,年代的更迭,後來相繼改名為:桐鄉學堂、桐城縣第三高等小學、孔城小學(1999年遷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