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腳
戳腳,中國拳術之一。以腿腳功夫為主,相傳起於宋代,盛於明清。中國民間傳說的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故事,說是武松使用了戳腳里的玉環步、鴛鴦腳[1],所以現在還有人把戳腳稱作「水滸門」。
2014年11月11日,戳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基本簡介
戳腳是北方一種以腿腳功夫為主的拳術,相傳起源於宋代,有「北腿之傑」之稱。 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使用了戳腳里的玉環步、鴛鴦腳。傳說,太平天國時, 太平軍戰將趙燦益,精通戳腳和翻子拳。太平軍打天津失敗後,趙燦益隱居河北省饒陽一帶,將戳腳、翻子拳傳給當地群眾。戳腳以腿見長,主要腿法有踢、撩、飄、點、見端等[2]。又十分強調手腳並用的 技擊方法,拳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腳踢七分」。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藉以腰隙肩胯,又常與地趟動作相配合。拳法有「八根」、「九枝」兩派。「八根」多下盤腿法,「九枝」多上盤腿法。一步一腿,一步一腳,連環踢打,手腳並用。
風格特色
戳腳分文、武兩種趟子,武趟子是戳腳的本源,文趟子是其發展變化。武趟子的特點是:舒展大方,矯捷剛健,放長擊遠,剛柔兼施,以剛為主;它在全面鍛煉手、眼、心、身、步之中,重點鍛煉腿法、腳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轉、 迎門插攔、左右八腿 (指丁、踹、拐、點、蹶、錯、蹬、碾等 8種踢法)。傳統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轉連環鴛鴦腳」,簡稱「九枝子腿」,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換練習,故稱「九轉」;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腳,連連發出,環環相套,故稱「連環」;其腿、腳連環出擊,左右互換,成雙配偶,故 戳腳稱「鴛鴦腳」。文趟子發勁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架小緊湊,靈活善變,逼近靠影,柔裡帶剛。傳統的文趟子 套路叫「八根」(自轉腳、玉環步、開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十字捶等 )。文趟子動作明快,節奏鮮明,其練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腳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轉、貼、川、纏、展;其步法有進、退、閃、擺、抽、換、竄、旋;其戰術講究一步一腳,出人不意,誘敵深入,後發制人,下肢髮腳,半步贏人,似踢非踢,聲東擊西。戳腳以腿見長,但又十分強調手腳並用。拳諺說:「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腳踢七分」;又說「上肢不到,腿腳何益」,「手到腿不到,淨是瞎胡鬧」。戳腳在身法上要求中正,靈活,主宰於腰,賓輔肩胯。出手由脊發,出腳從臀輸,二者均藉以腰隙肩胯,即所謂「藝備身法方顯高,技至無形始見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戳腳被列為全國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
歷史淵源
系北方拳種。據傳太平軍戰將趙益燦隱居河北饒陽時,將此拳傳留當地。戳腳是在八趟金剛架、八趟金剛捶、以及「玉環步」等技法的基礎上逐漸豐富、完善起來的拳種。因以腿見長,被後人譽為「北腿之傑」。
戳腳,全名「九番御步鴛鴦勾掛連環懸空戳腳」。此拳分文、武趟子。其套路變化是由八個基本勢子演變而成。「九番」是指文、武趟子各有九路;「御步」是戳腳一典型腳法;「勾掛連環」意指各招各勢或攻或防,環環相扣,連接不斷。戳腳多取虛步站立,動則手腳齊發,發力腳多懸起,故有「懸空」之稱,而出擊時,左右互換,成雙配偶而別名「鴛鴦腳」。後人以「武趟子」為腿功,以翻子拳為主體熔為一爐又形成了「戳腳翻子」。
分布:主要流傳在中國北方河北、津京、東北等地,南方亦有習練者。
視頻
戳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打虎英雄武松,在實戰技擊中所使用的拳法 ,搜狐,2018-11-19
- ↑ 除了譚腿之外還有什麼武術是以腿法見長,古武網,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