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我們的城市形象陷入困惑(馮驥才)

《我們的城市形象陷入困惑》中國當代作家馮驥才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我們的城市形象陷入困惑

我對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城市形象方面的研究班很感興趣,也極為欽佩。它體現了一種大美術的觀念,大的藝術視野。就是把專業的美術和生活文化聯繫起來,或者說把專業的美術與社會審美聯繫起來;特別是和當今的城市問題緊緊聯繫一起,體現出美術界對當今城市文化現實的關切,體現出美術界一種自覺的社會與文化責任。同時,城市形象又是一個全新的前沿的學術課題和審美課題。它包含着城市學、文化學、人類學、遺產學建築學、美學和美術學。因此說這個研究班是一種創造。

過去美術學院從來不研究城市形象。同時建築學院也很少研究城市形象。為此,才使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中,城市形象受到了忽略,受到極大損害。

一個城市的形象是它個性的外化,是一個城市精神氣質可視的表現,是一個地域共性的審美,是一種文化,決不只是一種景觀。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地域多樣,每個城市都有着獨特和鮮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現在我們的六百六十個風情各異的城市形象基本上都消失了。如果有也是支離破碎的、殘缺不全的,很難再呈現出一個整體的城市形象。所以我說中國原有的城市形象已經滅絕。其原因主要是三個:

第一個是「拆」方面的原因。拆,始於八十年代中期城市現代化的改造。現在看來,「舊城改造」這個詞兒不僅無知,它對城市文化來說是一種犯罪。它毫無顧忌地面對城市的歷史街區進行所向披靡的掃蕩式的拆除,直接造成了城市歷史形象的喪失。一個城市的形象首先是一種歷史積累,是一代一代人的不斷的創造的疊加和積澱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毀掉中國城市固有形象的首先是拆。

第二個是「建」方面的原因。當城市的歷史街區被蕩平之後,在一片片光禿禿的土地上建造什麼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城市將以一個什麼樣的新形象出現?其中的關鍵是新的城市肌體與歷史的肌體在文化基因上——即文脈上有什麼聯繫?但是我們當時陷入一種超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和日新月異的快速的建造中,根本來不及去想、也沒有人去想這個問題。建築師又不去承擔城市的文化責任。開發商的急功近利、官員的急功近利和建築師的急功近利三合一。只要好賣的,立即堆在城市中。這就必然要從別的城市去找那些現成的、熱銷的建築樣式,伸手把它們拿過來。凡是自己城市沒有的,都具有市場的吸引力。這樣,新建的建築一定是商業性的、時髦的、沒有精神內含的、更沒有創造性的。等到你有的我也有了,城市形象必定相互雷同。而且,由於開發商是甲方,建築的樣式甲方說了算,新建築自然反映着開發商們的審美水平與趣味,自然避免不了平庸、浮淺、夸富和暴發戶式的審美形態。

第三個就是「規劃」方面的原因。當代中國所有的城市實際上都在進行一場「新造城」運動,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除非大規模的戰爭和地震,很少會有哪個城市進行如此徹底的、地毯式的推倒重來的改造,很少會有一個城市需要重新規劃。規劃直接影響城市形象,責任重大,可惜我們很少能做出華盛頓、巴黎以及老北京城那樣高明的規劃。最致命的是那種功能性分區的規劃理念成了一時的潮流。就是按照使用功能把城市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娛樂區等等。把本來血肉豐盈的一個城市整體解構並簡單化了。一方面泯滅了城市豐富、厚重的歷史與人文的記憶,一方面把城市生活變得單調與機械。由於這種理念的盛行,使得中國城市都經歷了一場殘酷的規劃性破壞。規劃是由長官決定的。規劃性破壞的主要責任在城市的領導者身上。因為他們只片面地看重城市的功能,對於城市生命缺少在精神、人文、個性上的深層理解。由於上面的三個原因,如今城市形象基本上變得大同小異。而這些相互雷同的城市中,又一律是古今中外各種文化符號交相混雜,因為這一切都是在急功近利的市場背景下推出來的。

城市的歷史脈絡沒了,地域審美特徵沒了,深厚的記憶消散了,標誌性的街區拆平了。一律換成商業街+飲食城+仿古明清一條街+美國小鎮西班牙莊園英國郡,再加上白天的廣告和夜裡霓虹燈,還談得上城市形象嗎?

城市成了商品建築的大超市。

應當認真反思和老實承認——

本來,歷史給我們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叫我們好好整理一下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由於我們毫無準備,特別是根本沒有文化準備;由於我們太輕率、太無知、太急切、太隨心所欲,反而把城市形象搞成現在這樣不倫不類!

老實說我對目前中國城市形象的感受是悲觀的。因為中國的城市改造已經大體上完成,或者說接近尾聲。現在城市的土地變得極其緊張,也就是說基本上城市已經沒有土地可以開發了。今後也不可能再有今天這種改天換地般的城市改造的機遇。這就是說,至少我們幾代後人要在現在這種城市形態裡邊生活着。建築是鋼筋水泥的,至少半個世紀不會拆掉。我們的後人無從獲知自己城市的歷史個性。城市的文脈從此中斷。但是問題不只是留給後人,現在我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在無形的層面上,比如不同城市人的集體性格,仍很鮮明,彼此迥異;但在有形的層面上,比如城市的形象上,我們已經漸漸找不到自己。我們有自己的個性,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容貌。這感覺十分難受、無奈和困惑。

那麼我們今天應該為城市做些什麼?怎樣改變城市的雷同,包括形象的平庸與雷同?

我想,首先要做的還是對原有的城市形象進行認定。任何事物的最重要的價值是個性價值。城市形象就是一種個性形象,一種特定的文化形象。確認城市形象主要是認定這種個性的文化的形象。儘管能表現原有城市形象的許多建築、街區和景觀已經被我們毀掉。我們還是要回過頭來,去尋找曾經體現原有城市形象的各種元素。比如,城市面貌、街區構成特徵、民居樣式、標誌性建築和標誌物,以及自然物等等。但是,如果不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經歷,人與自然的關係,民俗習慣,地域人的集體性格,仍然還會把上述這些城市形態當做一種景觀,無法抓住城市形象內在的靈魂與本質。一旦我們抓住這些關於城市文化個性的基本元素,就知道哪些一息尚存的歷史遺存必須嚴加保護,哪些特徵應該在新建造的城市肌體中體現出來。千方百計地守住與發揚自己獨有的城市個性與形象。儘管徹底改變當今城市既成的雷同與庸俗已經沒有可能。但仍然可以不斷改善這個巨大的錯誤。[1]

作者簡介

馮驥才, 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谿,生於天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