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成都觀音寺,坐落在城區以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境內,面臨邛水,背負群山,蒼松翠柏,清水環繞,山如九峰拱衛,狀如蓮花,故有「蓮華接翠」之稱。

觀音寺,1956年8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以驚世絕倫的明代壁畫著稱。

中文名: 觀音寺

外文名: Temple of Avalokiteśvara

別 名: 蓮華接翠

地 點: 永商鎮寶橋村境內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8:00-17:00(中午休息不開門)

門票價格: 一元

著名景點: 毗盧殿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四川省成都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目錄

歷史起源

觀音寺,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城區以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境內,面臨邛水,背負群山,蒼松翠柏,清水環繞,山如九峰拱衛,狀如蓮花,故有「蓮華接翠」之稱。

觀音寺現存仿明牌坊、山門、彌勒殿、張商英故里紀念碑以及接引、毗盧、觀音諸殿[1]。觀音寺內保存完好的明代繪製的佛教十二圓覺壁畫,人物造型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豐滿細膩,神態端莊,堪與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樂宮壁畫媲美。其中的清靜慧菩薩最為精緻,菩薩身披薄如蟬翼的輕紗,透過輕紗可見肌膚的豐潤和衣飾的優美,專家稱她是比達·芬奇的傑作早36年的「東方蒙娜麗莎」。

1988年版的《中國美術全集》入選觀音寺壁畫4幅。觀音殿內明代塑像完成於明成化十八年,造型生動準確,呼之欲出。其中尤以大型壁塑「飄海觀音」最為精美,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東方維納斯」。

相關典故

文革之後,現僅存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和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跨過寺門,是彌勒殿,殿後右邊有一座碑亭,亭內立一石碑,正面是「宋少保張商英故里」,背面有張商英生平簡介。

張商英(1043—1121),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宋朝蜀州新津人。崇寧初,為翰林學士,拜尚書右丞轉左丞。罷知亳州,入元祐黨籍。大觀四年(1110),除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頃除中書侍郎,拜尚書右僕射。年七十九,卒,贈少保,諡號「文忠」。張商英生前非常信奉佛教,研究《華嚴經》頗有心得。據說,觀音寺所在地原為張家故宅,張商英圓寂之後,其家人舍宅為寺,這才有了觀音寺,往上,是接引殿,內塑西方三聖。 接引殿之後,一座外貌普通的殿堂,叫毗盧殿,毗盧殿後,是觀音殿。

除了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和明代的毗盧殿、觀音殿外,近年,觀音寺還在觀音殿後面新建了千手觀音殿和玉佛殿。

主要景點

毗盧殿,是專為供奉毗盧遮那佛而建造的,建於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至今已有近五百五十年的歷史,毗盧遮那佛為佛教中的法身佛,按梵音直譯,為「光明遍照一切處」之意,正龕塑有三身佛,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即「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即「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的眾生的佛身。

布局結構

毗盧殿左右兩壁的明代壁畫,被譽為觀音寺的「鎮寺之寶」。這些壁畫繪製於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年),全殿壁畫共有7鋪,面積94平方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繪飛天、幢幡寶蓋和天宮奇景,中層繪十二圓覺菩薩和二十四天尊,下層繪龕座、神獸、供養人像,其中最精妙的壁畫,是十二圓覺菩薩、二十四諸天及十三個供養人像。其人物形象生動,表情自然,內涵豐富,將莊嚴端肅的宗教思想,喻教於美輪美奐的藝術造形之中。十二圓覺繪在大殿左右兩壁,左邊依次為:文殊菩薩、普眼菩薩、彌勒菩薩、威德自在菩薩、淨諸業障菩薩、圓覺菩薩;右邊依次為:普賢菩薩、金剛藏菩薩、清淨慧菩薩、辨音菩薩、普覺菩薩、賢善首菩薩。十二圓覺菩薩壁畫,是根據唐代西域來華的高僧佛陀多羅所譯之《圓覺經》內容而作,壁畫中的主人公,便是經書中十二位為了讓末世眾生能夠獲得覺悟解脫而向佛陀求法的圓覺菩薩。

十二圓覺菩薩壁畫群像運思精湛絕妙,畫工技藝超群。雖然其人物形像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經》中的要求繪製,但藝術家對每一個人物的衣飾細節和面部表情,卻刻劃得惟妙惟肖,生動活潑,一反傳統宗教藝術因內容嚴肅而流於僵化刻板的通病。

整個壁畫的線描技法,嫻熟地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蘭葉描、鐵線描、釘頭鼠尾描等,各尊菩薩的服飾根據各自在教內的不同象徵,在線描技法選用上相當靈活自如,比如圓覺菩薩,是採用蘭葉描勾勒,以顯其圓潤親和之特色;再比如普覺菩薩,則採用鐵線描勾勒,以突出其凝重行願的特徵。

主要特徵

觀音寺,菩薩們身上所披之雪白細紗,皆用珍珠粉勾勒紗紋線條,精心描繪出蛛絲般微妙的衣飾細節,具有輕薄透明、如沐春風的質感,令人嘆為觀止。而大幅畫面則以硃砂、石綠為主,並運用瀝粉貼金,既莊重富麗,又靈動酣暢,儼然一派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大家風範,無怪乎成為國之瑰寶,驚世絕倫。

整個壁畫色調柔和,壁畫中所繪菩薩像,身材勻稱,臉龐圓潤,鳳目低垂,櫻唇微閉,不僅畫出了菩薩的豐潤飽滿,也表現了菩薩的溫存慈祥。特別是左壁最後一幅「文殊菩薩」畫像,筆法尤為精細,連文殊菩薩所披薄紗上的雪花圖案,也畫得筆筆精到,將絲織品特有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所有形像中堪稱極至的,則是右壁第二鋪最後一幅「清淨慧菩薩」。清淨慧菩薩在佛教中象徵着清淨圓明的深妙智慧,在這幅壁畫中,菩薩手執玄色如意,慧目微開,雙足如意自在趺坐,肌膚以珍珠粉暈染,瓔珞寶飾全身,整個畫面寧靜自在,吉祥安謐,於裊裊生風的衣帶裙裾中,透出一股纖塵不染的清淨智慧之氣,令人嘆為觀止,專家稱她是比達·芬奇的傑作早36年的「東方蒙娜麗莎」。

佛龕背後繪有「香山全堂」佛教故事畫,壁畫面積共94平方米,菩薩畫像均為坐式,高一米八;二十四諸天均高一米五,飛天高90至100厘米。

觀音大殿

觀音殿,整個大殿為明代單檐歇山式屋頂,面闊五間,氣宇不凡,占地面積333平方米。觀音寺就是以這座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的觀音殿而得名。殿門上懸掛三塊清代光緒年間的匾額,從左至右依次是:無上正覺、慈雲普蔭、正法在住。

殿內石砌佛台上為觀音乘獨角獸像,兩旁文殊、普賢菩薩結跏趺坐於蓮台上,各高五米。這三尊塑於明成化十一年的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面容豐腴,肌肉圓潤,服飾典雅,神態端莊。背屏中的奇花瑞草,靈禽異獸,八寶圖案,色彩鮮艷奪目。兩側木龕內的四十六尊羅漢像,形態各異,細膩傳神,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使人百看不厭,流連忘返,左右兩壁塑五百羅漢,其中26尊,各高近兩米,分坐兩邊蓮台。形象逼真,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性格特徵明顯,塑像為明成化年間塑造,殿中還有石刻香爐三座,上刻有"大明正德二年造"的題款,刻工十分精美。

浮雕藝術

背後為聞名遐邇的飄海觀音像,這是一幅巨幅深浮雕像。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東方維納斯」的飄海觀音腳踏鰲魚出沒在驚濤駭浪之中,背塑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山西五台山全景,乘駕各色水獸的眾佛弟子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飄海觀音四周,緊密地和飄海這一情節相互呼應。鰲魚的頭和尾隱現在浪花之中,波濤洶湧,氣勢磅礴,充分顯示出浪漫的神話色彩和濃郁的生活韻味。

在這一組絕妙的浮雕中,古代藝術大師大膽地使用了「之」型的雕塑手法,不僅豐富了構圖,而且增強了觀音的穩定性,這是一種藝術創新。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壁畫和塑像都有些脫落、破損,2004年,新津觀音寺與布達拉宮等被列為全國十大文物保護重點修復工程,國家文物局出資800萬元,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修復。

文物保護

1956年8月16日,公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音寺古名平蓋治(張道陵24教區之一),為東漢末年吳都仙客崔孝通修真之處,宋淳熙八年(1181)創建,毀於元季兵燹之中,明宣德(1398年-1435年1月31日)年間依治重修,至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共建殿宇十二重。明末清初遭毀損,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修葺一新,為川西著名寺院。同治光緒年間,道松和尚來此住錫,增建殿宇十重,始改為「十方叢林」。

對外開放

2009年7月,觀音寺壁畫、泥塑、石刻彩繪維修工程通過國家文物專家組的驗收,重新對外開放。

觀音寺雖然規模不大,香火也不算太旺,但它的壁畫和雕塑卻是驚世絕倫,不僅是西南地區古代壁畫的佼佼者,而且其藝術水平可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媲美。

這些明代壁畫和塑像,在內容和形式、重點和一般、主要和次要諸方面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與統一,而且還注意了形神變化,體現了人物的內在感情,這在我國現存的佛教造像藝術上是比較少見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被全國一流的文物專家稱為「文物精品中的精品」。它們不僅是明代寺院佛教壁畫佳品,也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1元

開放時間,8:00-17:00(11:30-14:00休息時間,不開門)

交通信息

觀音寺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城區以南約7.5公里的永商鎮寶橋村境內

成都市城北客運中心、新南門汽車站均有長途公共汽車直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