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港
慕尼黑港(munich)地理經度:11.5819806,緯度:48.1351253。歐洲內陸點航線主要港口之一。慕尼黑是德國重要的海運港口。
慕尼黑港 | |
---|---|
慕尼黑(德文: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分為老城與新城兩部分,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為130萬,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柏林和漢堡);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 。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慕尼黑同時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是生物工程學、軟件及服務業的中心 [[1] 。
慕尼黑是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僅次於法蘭克福),慕尼黑是歐洲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擁有《南德意志報》出版社等眾多出版社 [ [2] 。
2019年11月12日,「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榜單」發布,慕尼黑位列第8位。 [3]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慕尼黑 | 外文名稱 | 英語 Munich |
德語 | München | 別 名 | 明興 |
行政區類別 | 首府 | 所屬地區 | 德國巴伐利亞州 |
下轄地區 | Altstadt-Lehel等 | 電話區號 | +49 |
郵政區碼 | 80331-81929 | 地理位置 | 阿爾卑斯山北麓伊薩爾河畔 |
面 積 | 310.43平方公里 | 人 口 | 130萬(2010年) |
方 言 | 德語 | 氣候條件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 | 慕尼黑大教堂,福斯特里德公園 | 機 場 | 慕尼黑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國際機場 |
火車站 | 慕尼黑中央火車站 | 市 長 | 迪特·萊特 |
著名大學 | 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 |
歷史沿革
建立與發展
慕尼黑地區最早的居民點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
在8世紀,這個地方出現了一個本篤會修道院,因此慕尼黑這個地名德語中有「僧侶之地」的含義。
1158年是慕尼黑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年份,因而被推定為該市成立的年份。
1175年,慕尼黑正式獲得城市身份,建立了要塞。
1180年,獅子亨利失勢受到審判,奧托一世成為巴伐利亞公爵,他將慕尼黑交給弗賴辛主教。奧托主教的繼承人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統治巴伐利亞直到1218年。
1240年,慕尼黑市被交給巴伐利亞公爵奧托二世。
1255年,巴伐利亞公國分裂為兩部分,慕尼黑成為上巴伐利亞公國都城,從此開始了該市的建都史。
1328年,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給予該市食鹽專營權,獲得穩定收入來源,這樣該市地位提高。慕尼黑是從薩爾茨到奧格斯堡道路上主要的渡口。他在位期間,以慕尼黑為帝都,擴建城垣,奠定了老城的規模。
1327年,城市的大部分被一場火災燒毀,隨後得到重建,幾年後擴建了新的要塞。
1429年,慕尼黑的一部分再次被大火燒毀。市民考慮到面臨胡斯派的威脅,擴建了要塞。15世紀後期慕尼黑經歷了哥特式的復興 - 擴建了老市政廳,在20年內建成了新的主教座堂慕尼黑聖母教堂(始建於1468年),主教座堂的2座綠色穹頂的磚砌鐘樓成為該市的標誌。
1506年,慕尼黑開始成為整個巴伐利亞的首府。藝術與政治日益受到宮廷的影響。16世紀,慕尼黑是德國反宗教改革的中心,也是德國文藝復興藝術的中心。
1609年,德國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成立。1623年,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連一世獲得選帝侯資格,慕尼黑成為選帝侯駐地。1632年,瑞典軍隊攻占了慕尼黑。
1634年,黑死病爆發,到1635年,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後,慕尼黑迅速成為巴洛克藝術的中心。
在馬克西米里安二世之後,慕尼黑曾被哈布斯堡王朝控制數年。1742年,正在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亞選帝侯查理·阿爾伯特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七世時,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特里薩攻占了慕尼黑。
1745年,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兒子馬克西米里安三世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1759年,馬克西米里安三世建立了該市的第一個學術機構巴伐利亞科學院。1789年以後,拆除古老的中世紀要塞,興建了英國花園。
1806年,巴伐利亞由公國升為王國,慕尼黑也升格為王都,設有國會(Landtag)以及新成立的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整個19世紀是慕尼黑迅速發展的時間,人口由5萬增加到50萬。歷代王公大都重視城市建設,建造宮殿,甚至修建整條街道,城市面貌有了改善。1871年德國統一後,慕尼黑仍然作為王都直到1918年 。
戰爭摧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慕尼黑的生活變得非常困難。盟國封鎖德國,造成食品和燃料嚴重短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慕尼黑成為政治動盪的 中心。 1918年11月革命前夕,路德維希三世 (巴伐利亞)全家逃離慕尼黑。1919年2月,巴伐利亞共和國首任總理庫爾特·艾斯納(Kurt Eisner)被右翼組織圖利協會(Thule Gesellschaft)的一名成員Anton Graf von Arco-Valley刺殺身亡(見刀刺在背傳說),這時共產黨奪取政權,成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Bayerische Räterepublik or Münchner Räterepublik)
1919年5月3日,蘇維埃共和國被自由軍團採用血腥手段鎮壓下去,共和國政府恢復,慕尼黑隨後成為右翼政治的溫床。
1923年,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當時都集中在慕尼黑)發動了「啤酒館政變」,率衝鋒隊逮捕了當地的長官,企圖推翻魏瑪共和國,奪取政權。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掌權後,慕尼黑再度成為納粹據點。納粹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處的達豪建立了第一個集中營。由於慕尼黑是納粹興起的發祥地,納粹將該市稱為「運動首都」(Hauptstadt der Bewegung)。納粹黨總部設在慕尼黑,國王廣場附近建有許多領袖建築(Führerbauten),其中一部分保存了下來。
1938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一年,德國、意大利、英國和法國四國首腦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達拉第在該市簽署了《慕尼黑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慕尼黑曾經先後遭到盟軍的71次空襲,市區建築四分之一以上受到破壞,許多地方被夷為平地 。
戰後重建
1945年,美國占領以後,與其它被戰爭摧毀的德國城市相比較,慕尼黑按照戰前規模重建起來,甚至保持了戰前的街道格局。而且新建許多造型獨特的建築,使城市有了進一步發展,並成為德國南部最大的城市。 1957年,慕尼黑的人口超過100萬 。 1972年,慕尼黑在投票中擊敗蒙特利爾、馬德里、底特律後,主辦了1972年夏季奧運會 。
行政區劃
慕尼黑於1992年進行了區劃改革,分為25個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慕尼黑位於北緯48°08' ,東經 11°35' ,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自由州的上巴伐利亞高平原,距離阿爾卑斯山北麓約45公里,海拔高度約為520米 。
地形地貌
慕尼黑所處的地域屬於阿爾卑斯山冰川前緣地。該市位於一片沙質高地上,這片高地的北部為一片非常肥沃的燧石區域,已經不受阿爾卑斯褶皺運動的影響;而在其南部地區,覆蓋着冰磧丘陵。位於兩個地帶之間的慕尼黑附近,則是冰河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積帶。在沉積物變薄的地方,地下水就滲入沙礫層表面並注滿這一地區,導致在在慕尼黑北部形成沼澤 。
水文
多瑙河的支流伊薩爾河沿西南-東北方向從城中穿過,是慕尼黑的主要河流,綿延13.7公里 。
氣候特徵
慕尼黑屬於大陸性氣候,並且受到鄰近的阿爾卑斯山的強烈影響 。由於該市接近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坡,海拔高差大,降水量較大。經常會意外地落下猛烈的暴雨。晝夜及冬夏的溫差非常之大。來自阿爾卑斯山上乾熱的焚風能在幾小時內徹底改變溫度,甚至在冬季也是如此。
慕尼黑的冬季是從12月持續到3月,相當寒冷,但在冬季降雪並不多見。最冷的月份是1月,平均氣溫為零下2℃。冬季至少會積雪2周時間。慕尼黑的夏季(5-9月)比較溫暖,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19℃
人口
人口民族
2007年7月,慕尼黑的人口為134萬人,其中300129人非德國國籍。該市擁有規模很大的土耳其人和巴爾幹人團體。外僑中數量最多的是土耳其人(43,309人),然後依次是阿爾巴尼亞人(30,385人)、克羅地亞人(24,866人)、塞爾維亞人(24,439人)、希臘人(22,486人)、奧地利人(21,411人)和意大利人(20,847)。37%的外僑來自於歐盟國家。大慕尼黑都市區共有260萬居民 。
1700年時,慕尼黑的人口還只有24,000人,此後大約每30年增加一倍,到1852年超過10萬人,1883年超過25萬人,1901年人口又增加了一倍,達到50萬人。這時慕尼黑成為德國主要大城市之一。1933年慕尼黑人口達到84萬,1957年超過100萬人。
宗教分布
慕尼黑人口中,39.5%為天主教徒;14.2%為新教徒。
文化
慕尼黑是歐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也是理查德·施特勞斯、卡爾·奧爾夫等許多傑出作曲家活動的領地。全城有3000多家畫廊、50多座博物館、4座歌劇院、3個世界級交響樂團、眾多書店……數量龐大的文化藝術設施,可以看出慕尼黑人對藝術的熱愛 。
早在拿破崙橫掃歐洲的時代,慕尼黑就已經成為巴伐利亞王國的藝術重鎮。藝術,升華了慕尼黑的魅力。在慕尼黑,傑出的文學人物特別集中在巴伐利亞王國的最後一個世紀裡,諸如保羅·海澤、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和法蘭克·魏德金德(Frank Wedekind)。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慕尼黑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擁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慕尼黑,尤其是郊區Schwabing,成為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安家的地方。托馬斯·曼也住在這裡寫作。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慕尼黑仍是文化生活的中心,貝爾托·布萊希特和奧斯卡·瑪莉亞·格拉夫等都很活躍。1919年,巴伐利亞電影製片廠(Bavaria Film Studios)成立。
自從1911年表現主義藝術團體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在慕尼黑成立以來,慕尼黑市已經成為畫家的重要聚集地,例如卡爾·羅特曼(Carl Rottmann)、威廉·馮·考爾巴赫(Wilhelm von Kaulbach。該市擁有藍騎士畫家瓦西里·康定斯基、阿歷克謝·馮·亞夫倫斯基(Alexej von Jawlensky)等人 。
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出版業中心,其規模僅次於紐約。著名的出版業如南德意志報、巴伐利亞信使報、焦點雜誌、貝塔斯曼集團的總部均坐落在慕尼黑。1900年,列寧創辦的全俄馬克思主義的秘密報紙《火星報》創刊號就是在慕尼黑出版的。
城市榮譽
2018年11月,世界城市排名發布,慕尼黑進入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2019年11月12日,「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榜單」發布,慕尼黑位列第8位; 「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榜單」發布,慕尼黑位列第15位。
相關視頻
1、慕尼黑城市宣傳片
2、德國歷史文化名城慕尼黑城市風光欣賞
參考來源
- ↑ 慕尼黑地圖,電子交通地圖網,2015-03-06
- ↑ 德國留學最熱門的五所商學院,中國山東網,2015-06-03
- ↑ 全球城市競爭力榜單發布:中國20城入圍經濟百強,深圳領跑,新浪網,201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