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
簡介
北歐表現主義先驅者——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又譯名為孟克,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
是一位風格獨特的挪威籍著名大畫家。他的童年生活幾乎都籠罩在死亡與疾病的陰影之下,而這些可怕的經歷,不僅在他的心靈上烙下深刻不滅的印象,也間接地變為創作繪畫時的靈感素材,這使得蒙克在西方近代繪畫史上與眾不同。
代表作品:《吶喊》(挪威語Skrik,也譯作《尖叫》,作於1893年),「生命的飾帶」組畫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63年12月12日,愛德華·蒙克出生於挪威雷登在奧斯陸長大。愛德華·蒙克的父親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們灌輸了對地獄的根深蒂固的恐懼,他一再告訴他們, 如果他們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們就會註定被投入地獄,沒有任何寬恕的機會。
1879年 ,愛德華·蒙克為成為一名工程師而進工學院念書受印象主義畫風的影響,然而,頻繁的患病中斷了他的學業。
1880年,愛德華·蒙克為了成為一名畫家而離開工學院。
1881年,愛德華·蒙克考進了奧斯陸皇家藝術和設計學院,他的老師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爾頓和自然主義畫家克里斯蒂安·克羅格。
1885年,愛德華·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開始顯示出法國畫家的影響;一開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藝術造型。愛德華·蒙克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的,愛德華·蒙克的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
中年經歷
1889年改用傳統的畫法創作《病孩》和變體畫《春》,從而獲得獎學金去法國留學,從師L.博納。在法國,他在研究印象主義畫法的基礎上,轉而對後印象主義和納比派發生興趣。他發現線條和色彩有強烈的表現力,試圖用它們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他們的呼吸、感覺、受苦受難並彼此的相愛。 1892年 愛德華·蒙克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在11月份舉行的畫展。愛德華·蒙克的繪畫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畫展在一星期後結束。在柏林,愛德華·蒙克成了一個國際圈子裡的一員,裡面有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家,包括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和瑞典戲劇家奧古斯特·史特林堡。愛德華·蒙克為易卜生的幾個劇本設計了布景。
1893年12月,愛德華·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樹下大街開畫展。和其它作品一起,愛德華·蒙克出展了題為「愛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畫所組成。這是他此後命名為「生命的飾帶 以 生命、愛情和死亡的詩」組畫的起點。它包括深深地沉浸於大氣的主題《風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題有揭示愛的陰暗面的,比如《玫瑰與阿美莉》和《吸血鬼》。《病室里的死亡》則以死亡為主題,基於愛德華·蒙克對姐姐蘇菲之死的回憶。
1894年,「生命的飾帶」加進了《焦躁》《灰燼》《聖母》和《女人三階段》作品集。在世紀之交之際,愛德華·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飾帶」組畫系列。
晚年經歷
1908年秋,他的焦慮變得深刻並在丹尼爾·賈可布遜博士的診所住院接受治療。醫院裡施行的休克療法改變了他的個性。
1909年愛德華·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現出對大自然的興趣,他的作品變得更富於色彩,減少了悲觀的成分。在納粹統治期間,愛德華·蒙克的作品被貼上了「頹廢藝術」的標籤,從德國的各個美術館撤了下來。反納粹主義的愛德華·蒙克來說是很傷心的,因為他把德國看作為他的第二祖國。
1944年1月23日,愛德華·蒙克於奧斯陸附近的艾可利與世長辭。他向奧斯陸捐贈了1000幅油畫,15400張版畫,4500件素描和水彩畫,還有6件雕刻作品。後來為紀念愛德華·蒙克,建造了愛德華·蒙克美術館。
人物影響
歷史發展
在當時哲學和美學思潮影響下,他努力發掘人類心靈中的各種狀況,表現疾病、死亡、絕望、情愛等主題。因此,他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的稱號。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很快被封閉,但對德國青年畫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動了表現主義運動的產生。
思想傳播
愛德華·蒙克通過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着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種所要表現的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這些畫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在這一切的背後,我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世紀末」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欲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愛德華·蒙克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愛德華·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作品解讀
愛德華·蒙克 《吶喊》
在畫面最前面是骷髏又像是幽靈的人,就是畫家蒙克自己。與其說他邊扭動着身體邊呼喊,不如說是他自己被[貫穿大自然的吶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聲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這聲[吶喊]震撼了全世界,變成狂亂的彩色曲線,向他的周圍滾滾而來……
在畫面上方,絳紅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畫家潦草的筆跡「只有瘋人才畫得出」幾個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終認為自己過于敏感的神經是遺傳所致,對他來說,是血緣詛咒導致自己變瘋。
蒙克自小就失去母親和姐姐,在他的靈魂深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對於生命和性愛有着強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絕望。他始終對自己「存在」的意義保持懷疑的態度,在成為畫家之後,仍竭力表現這種內心的不安和絕望。
在《吶喊》這幅畫之中,蒙克以他在某一天傍晚所看到的紅色低雲籠罩的景象,以及迴響於心靈深處的恐懼「吶喊」,描繪出他對生活的恐懼以及不安的情緒[1]。
愛德華·蒙克,《生命的舞蹈》
《生命之舞》可以說是蒙克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油畫「人生壁畫」之大成。夏至的節日裡,人們在海邊聚會。
畫面前方三個女性,一個是是穿着白色衣服的處女,她正因期待戀愛而感到興奮,另一個是沉溺於戀愛的紅衣妓女,最後是為戀愛而憔悴的黑衣妓女。在她們的後面,是沉溺於肉慾、瘋狂舞蹈的男女。
蒙克在《生命之舞》這幅油畫裡表現聖女、娼婦、同時又是不幸的獻身者的女人。在油畫《生命之舞》中,蒙克把一個女人的戀愛變化集中表現在同一幅畫面中
參考資料
- ↑ 陳瑞林; 尹彤雲. 外國圖形藝術簡史. 清華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 173–. ISBN 978-7-302-106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