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一個人和季節無關(高衛國)
作品欣賞
想念一個人和季節無關
「煙柳飛輕絮,麥壟杏花風。」的季節,我開始想念一個人。想念一個人原本與季節無關,但是有時候自然界的花紅柳繁能激活一個人的思緒,我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時節開始思念一個人的。
我的思緒,隨風而行,穿越城市上空的白雲停留在一個名叫哈密的城市。我所思念的這個哥們兒現在正在哈密石油高級中學忙碌着,他是以內陸援疆教師的身份開赴新疆哈密的。
我們都親切地喊他老翟,其實他並不老。他名叫翟剛,四十多歲,一米八幾的身高,因為酷好籃球,四十多歲仍保持着一副健美的身板,往人群中一站頗有鶴立雞群之感,稍顯美中不足的是頭髮有點少。
在老翟身上有一種農民的樸實氣質,也有一種文學青年才具有的對生命強烈的悲憫情懷和一顆能夠捕捉生活靈感的心。我們倆偶爾會在一起交流一下對文學的感悟。他上大學時是體育專業,每當談論文學的時候他就會自嘲的說:「我一個殺豬的不研究刀法改研究文學了。」其實這是他自謙的說法,他除了籃球打得好以外,毛筆字寫得也很見功底,有時他還喜歡捯飭一些盆景、養一些花花草草,很有生活情趣,我感覺他比我這個文學院畢業的碩士更懂生活。
生活的道路上難免會有不期而遇的困難,這時也總會有熱心的兄長伸出他溫暖的手。女兒蓓蓓在九個月大的時候,一次突然咳嗽,我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說是肺炎,需要住院治療。時值隆冬,天空雪花飛舞,可是醫院的主治醫生說床鋪已滿,當時我心急如焚。在去單位辦理請假手續時,我迎面碰見了翟剛,順便給他說了一下情況,他說:「兄弟別急,你先去醫院,等我電話,我想辦法讓孩子住院。」我到醫院不久,他輾轉託人找到了那家醫院的辦公室主任,在這個主任的協調幫助下女兒住進了醫院。每每想起這些我的心就倍感溫暖,感謝那些在生命中贈予我溫情的兄長。
我所在的單位離我的房子有大約三十里的路程。每當有晚自習輔導的時候,我只能住在學校。校長提出的口號是人文治校,可是我在有晚自習的夜晚只能在辦公室里睡簡易摺疊床,然後在這張簡易床上舒展我卑微的身軀,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感覺人文離我那麼近卻又那麼遙遠。後來翟剛了解到這一情況,他考慮到班主任中間也許還有離家較遠需要住校的人,於是他向校方申請了五間休息室。據說當時學校答應了,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又否決了,只留了一個單間,裡面放了四張床,是上下鋪可以住八個人,條件艱苦也無所謂了,畢竟比睡簡易摺疊床多了一點兒做人的尊嚴。有一天,學校突然通知我們幾個人搬走,翟剛知道後非常生氣,當着我的面就給校長打了電話質問為什麼這樣做。我記得當時他言辭激烈把上級給吵了一通,最後結局很圓滿,在他的努力爭取下,這間休息室得以保留,他性格如此耿直令人欽佩。
有一種現象我想在國內其他的省份或其他城市一定是不多見的。我所在的這個省會城市,每年中招之前,各個高中就會展開搶奪生源大戰,深入到那些品牌初中去挖高分學生,惡性競爭已經到了商業化的地步,按人頭給初中老師送錢,初中的老師也很樂意接收。為了爭取更好的學生,在2014年,學校決定到下面地市去招學生,每個幹部帶隊負責一個城市,老翟的家鄉是河南南陽市,他負責南陽地區的招生,出發的時候他帶上了我。
且不說招生工作的辛苦,這一路上的故事豐富了我的心靈。翟剛的家鄉在南陽市唐河縣的少拜寺,是一個鄉鎮。汽車在鄉間的土路揚起了縷縷煙塵,透過這煙塵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王莽追趕劉秀時的軍隊,耳畔是嗒嗒的馬蹄聲,這時老翟的敘述已經開始了。相傳,二十八宿保着劉秀在南陽起兵,王莽率領軍隊追殺劉秀,起初雙方力量懸殊,劉秀總是逃跑。這一天,在逃跑的途中劉秀眼前出現了一座寺廟,寺廟荒廢已久,門前檐下布滿了蜘蛛網,眼看追兵即至,劉秀只得藏身寺廟。這時一隻蜘蛛或者是幾隻蜘蛛迅速的吐絲結網將檐下被劉秀扯斷的網補得完完整整結結實實。追兵趕到,王莽抬頭看了一眼對手下說,這個寺廟不用搜查繼續追趕吧。手下不解,王莽說,如果有人進出,門前的蜘蛛網豈能完好?劉秀從這個寺廟出來後感謝神靈相助,發誓以後逢廟必拜。在和王莽交手的又一個回合,途徑一座寺廟,劉秀來不及下拜便匆匆逃路了。後來劉秀登基,金口玉言敕封這兩座寺廟,一座因蜘蛛救命封為碧蛛寺,一座因沒來得及下拜封為少拜寺。如今這個村莊就以劉秀皇封的少拜寺為名。
一個對家鄉掌故瞭然於胸的男人也一定是一個有生活溫度的人。他胸懷敞亮能夠溫情的對待生活,對待生活中的機緣。此時,窗外是明媚的春天,彩蝶搬花,燕尾點水,我的思緒也洋溢着濃濃的春意,因為眼前的景也因為思念一個人。
灞橋柳
我的思緒,借太白痛飲狂歌的清酒,杜陵愁腸百結的濁醪,一瀉千里,穿越晨嵐,穿越霧靄,棲息於灞橋兩岸的纖纖弱柳。
揚州瘦西湖的柳絲裊娜着,一如江南女子盈盈一握的纖腰,裊娜着嫵媚,裊娜着嬌柔,也許會裊娜出一段千古風流。灞橋的柳註定與嫵媚無緣,她與離人的愁緒相牽。她注視過一幕又一幕離別的場景,靠着離人清淚的滋養,灞橋柳心中蓄滿了萬丈柔情。
我猜想灞橋柳在多少個多霧的早晨,朦朧着睡眼打量着遠行的、送別的、傷感的、愁苦的人兒。「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遠行的人啊,你此去是到安邸的驛站還是咸陽的城口?抑或更遠,那麼是關西,還是塞北?且莫在此時傷感吧!初唐那位年輕的詩人不是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粘巾。」嗎?的確,那樣不豪壯,不如拿出點兒丈夫氣來,把關西的白雲當作自己的紗帳,把塞北的清泉當作甘甜的美酒。不去問何處是歸程,莫管他長亭更短亭。聽,「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人用包容的胸襟、開放的視野將這離別也寫得帶有三分豪氣,折柳送別是不會沒有酒的,只是此地一別,萬水千山,君當自重。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那是灞橋柳看多了離人的悲苦,讓使者偷偷給春風捎去了口信,遲一日再吐綠吧,似乎這樣即將離別的人就可以多聚一些時日。但是春天終是要來的,灞橋兩岸柳樹的蒼枝上早已春葉盡染,泛光吐翠了。柳葉薄如蟬翼,青如春韭。她纖纖弱骨,但是真情恆定,一絲柳一寸柔情。
古道邊的長亭里多少次擺上了送別的酒,酒的滋味兒卻各有不同:充軍的、入幕的、外放的、貶謫的……年年柳色,霸陵傷別啊!可是,我們即便是使用最先進的天平怕是也稱不出這「傷」字的分量。
多情的灞橋柳,你絲絲的柔情遠勝於江南的蓮藕。江南的蓮藕承載的感情太單調,那種藕斷絲連的相思比不了灞橋柳厚重的承載,灞橋的柳蘊含着親人的叮嚀、友人的囑託、愛人的牽掛、情人的不舍……
而今,灞橋仍在,垂柳依依,灞橋柳如同閱盡千年滄桑的風雨麗人,微風過處,她多情的呢喃好像情人夢中的囈語。正如張咪的歌傾訴着款款深情:
灞橋柳,灞橋柳
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
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無奈的風霜
它怎樣在我臉上留
灞橋柳,灞橋柳
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
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後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
它並非只是一杯酒[1]
作者簡介
高衛國,河南內黃人,漢族,文學碩士,現居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