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了凡,百姓能够吃饱饭(刘瑞成)
作品欣赏
思了凡,百姓能够吃饱饭
内容提要:
站立着,一棵树,一股风;在脉络里婉转,在清癯的枝头,衣袂匆匆;莫道英雄无归处,金戈铁马赋诗盅;一指间的风沙,一生的心事,久别重逢……
全国解放以后,丢了党籍的战斗英雄刘高河,回盈州公安局工作后再次遭到奸人的陷害,无奈带着病体解职回乡。生命低谷的刘高河励精图治、初心难改、继续勇敢奋战在为民疾呼的一线,合作社、大跃进、战洪图、建水库、破奇案,虽始终难躲奸人的谋害和特务的暗杀,仍默默地与命运抗争着、不屈不挠顽强地站立着。时时考验着在特定历史时期,一名铮铮铁骨勇敢战士的高贵品质和潮白河汉子的侠肝义胆,展现了一名被奸人排除党外在思想上却早已入党的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与忠诚。
故事构思奇特、哀婉曲折、人物个性触人肺腑,读之咏之品之思之,定会让您辗转沉思、挽腕长叹、不忍释卷。
(故事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方言土语等不妥之处亦多请见谅)
编外的忠诚(第三十四章)
——思了凡,百姓能够吃饱饭
潮白河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截流、改道和疏通,大大扭转了盈州地区千百年来接连不断的洪涝灾害。从此,方圆百里的潮白河北部腹地,逐渐变成了一马平川的盈州大平原。受河流浸泡、冲积的潮白河平原,土地表皮是一层细细的黄沙,下面则是黑黄黏硬的泥土,水量丰沛、肥沃异常。
老少爷们儿们随便走到哪个地块,若是抓上一把黑土,一使劲儿准能攥出油花儿来,一铣下去地下立即冒出汪汪泉水,随便往哪个地方插上一枝新苗,几天就能滋出新芽……“真是大饼上抹黄油——忒好使(屎)了”。饥饿的人们手捧黄沙,仿佛捧着黄澄澄的金子,蛤蟆台子十八村的乡亲们可乐坏了。
这种土地种起来不仅省劲儿,而且还因为各种元素的组合,营养成分相当丰富。生长在这黝黑肥沃土地的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一时间,潮白河大洼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粮仓。
说起这“大粮仓”,盈州历史上确曾有过辉煌,那就是盈州的水稻。提起水稻,就不能不说袁黄,他的南稻北种在潮白河地区树立了水稻种植的丰碑,并以其著作《劝农书》和《了凡四训》而享誉后世。说起袁黄,盈州人民祖祖辈辈认定他为潮白河畔的“鸬鹚”。
袁黄初名表,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江苏吴江人。袁黄少即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万历五年会试,初拟取第一,因策论违逆主试官而落第。十四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六年,他从风光旖旎的苏州,来到这濒临渤海的潮白河畔出任了盈州知县。袁黄眼中的京畿大县原来是个低洼盐碱、黄蓿遍地、水灾频繁、百姓潦倒的贫困县。连续多年的水灾,嗷嗷待哺的饥民,使爱民心切的袁黄心如火焚。他上条陈请减免旧额,建议由会通河水运皇木代替车运,革除运木重夫、重马、采石及箭手诸劳役。同时还下令疏浚潮白河道,植树挖沙,筑堤开渠,垦荒种植,成绩斐然。
“脱贫治本的出路在哪里呢?”一次次巡视海边滩涂,一次次游走于水洼湿地,一次次穿行在田间地头,面对着成千上万亩咸卤湿渍的田地,回想起家乡水田中摇曳的禾苗,一个想法陡然而生。“改水种稻!”此时的盈州,西接京郊、东达渤海,地域十分辽阔。海水的上溯和浸泡,县东南大片大片的河塘湖泊、凹凸不平的滩涂上,只生长稗草和芦苇,到处都是一文不值的荒废地。
“这里完全可以改造成生长稻谷的良田。”习惯于从河海中索取的盈州边民,难以适应陆地上繁难的引水灌溉,水田种稻劳动强度更使人望而生畏。
蛤蟆台子乡绅刘湛(刘隆的世孙)积极响应,率先在潮白河两岸推广种植稻田八百顷:“对偏于保守的北方百姓来说,样板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袁黄亲自教导百姓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并制作各种灌溉和排水设施。他根据家乡种稻的经验,水田开成后,手把手地教给百姓育苗、插秧和中后期管理。金秋时节,稻田中结满了黄澄澄的稻穗,这使当地村民欣喜若狂。过去的盐碱荒滩地,竟然收获了让人们赖以生存的稻谷。
刘湛带领乡民舞着龙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到县衙为袁黄送匾:“贤德的知县大人,是您给潮白河百姓送来了稻谷花香,如何不让人高兴和感激呢?”蛤蟆台子的种植成功,给了袁黄更大的信心,他决定继续扩大范围。这一次,他把试验的地点推广到了葫芦窝、黄庄洼等大片土地,并带领县府衙门的官吏亲自耕作。水稻的种植推广产生了轰动效应,整个京郊都知道“盈州县太爷”带领官员们种稻成功的消息。一时间,人们纷纷效仿,潮白河流域掀起了改水种稻的高潮。具有丰富农耕知识的袁黄清楚:“境内土地高低不同,壤质有异,在高上地区和某些低下地带并不适宜种稻,一定要因地制宜,大自然才能回报更多的出产。”
为了让百姓普及更多相关知识,进行合理耕种,他决定以自己的知识,结合家乡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编著了一部农书来指导生产,即《劝农书》。书中,他引述前人农学理论,结合江南实践经验,详细介绍田制、耕作、粪壤、灌溉和管理等具体技术;还根据潮白河地势低洼的特点,重点介绍开渠引水和各种水具的制作方法。该书内容丰富,被后世称为最全面的州县级农学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袁黄将《劝农书》刊刻下发到每个乡里,倡导百姓采用先进理念和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水平。
“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由于袁黄在百姓中的崇高威望,《劝农书》刊出后,农业生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盈州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种稻高峰。
诗曰:数叠烟林散翠鬟,莫嫌此地少青山;酒逢社日添酬应,花到开时费往还。[1]
作者简介
刘瑞成,笔名柳一 ,原籍天津宝坻,天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