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口炎
念珠菌性口炎是急性假膜型,又稱為雪口病或鵝口瘡。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多發於出生後2~8日內。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唇部,在粘膜充血上,有散在的白色如雪的柔軟小斑點,後逐步融合成界限清楚的白色或藍白色的絲絨狀斑片,並可繼續蔓延擴大,嚴重者可累及扁桃體、咽部、牙齦等處,呈滿口白斑雪片狀。斑片附着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紅的粘膜糜爛面可輕度出血。患兒煩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難,有時有輕度發熱,全身反應一般較輕。[1]
目錄
疾病名稱
念珠菌性口炎
疾病別名
念珠菌性口炎
疾病概述
念珠菌性口炎分為四種類型,下面介紹有哪些類型及對應症狀:
- 急性假膜型。新生嬰兒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唇部。在充血的黏膜色白如雪的柔軟小斑點融合成白色或藍白色絲絨狀斑片。早期黏膜充血明顯,而陳舊的病損則充血減退,白色斑片呈淡黃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緊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出充血的黏膜或輕度糜爛面。少數病例由於誤吸誤吞,引起念珠菌性肺炎或念珠菌性食管炎,則預後較差。有的還可並發幼兒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和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2]
- 急性紅斑型。多見於成人,常由於廣譜抗生素長期應用而致,故稱抗生素性口炎。同時,大多數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黏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呈團塊狀萎縮,周圍舌苔增厚。患者常有味覺改變,口腔乾燥灼痛。應注意的是,這種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有時也有白色假膜,似雪口病,並伴有口角炎。
- 慢性紅斑型。又稱義齒性口炎,多見於女性。損害部位常在上領義齒齶側組織而接觸之齶、齦黏膜,表現為黏膜呈亮紅色水腫,或有黃白色的條索狀假膜,不易擦去。本型可伴有念珠菌性唇炎和口角炎,還常伴有上齶乳頭狀增生。
- 慢性肥厚型。又稱為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見於頰、舌背及齶部。頰黏膜病損常位於口角三角區,對稱分布,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附着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齶部病損可由義齒性口炎的乳頭增生髮展而來。舌背病損表現為絲狀乳頭增生,同時伴黑毛根菌病,呈灰黑色,又稱為毛舌。
診斷檢查
疾病分類
口腔科
症狀體徵
治療方案
安全提示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見多發於出生後2~8日內。
預防
- 避免產房交叉感染,分娩時應注意會陰、產道、接生人員雙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 經常用溫開水拭洗嬰兒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並應保持乾燥,產婦乳頭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鹽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開水拭淨。
- 兒童在冬季宜防護口唇乾燥開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習慣。[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