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心若在梦就在(无名)

心若在梦就在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心若在梦就在》中国当代作家无名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心若在梦就在

我生于教师家庭,在校园里长大,受到教音乐的父亲熏陶,从小就有一个音乐的梦想。 早在“文化大革命”中,当“走资派”的父亲在外地学习时特意买下一台手风琴,虽然现在看上去有几分老气,比起当今款式新颖、音域宽广的豪华琴类也显得“势单力薄”。然而,它却给我们全家带来过无尽的欢乐…… 那个年代,山区的小学没有一件像样的教学用具,父亲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用自己的琴教山里孩子唱歌识谱,我从小对手风琴情有独钟,常把琴背到学校后面那座山顶上去拉,我喜欢听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山峦之间的那种明快的声音。 记得高中毕业那年,我把心爱的琴背到乌江边一所朴素的校园,在那些充满失意和惆怅的日子,手风琴永远是我的最爱,我常去乌江边拉琴,每当听到那汽笛声、涛声、琴声合奏的交响曲,心中的憧憬与惬意就油然升起。 正是那年,我看到了一生中最精彩的演奏,那是我国著名手风琴演奏家陈军参加“第二届乌江音乐会”的演出,他淋漓尽致演奏的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至今都让我心动不已,难以忘怀。托大师的福,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上,我手风琴独奏的意大利名曲《重归苏连托》也获全校一等奖。 中专毕业回到故里,我依然追逐着音乐梦想。我参加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歌曲创作函授学校作曲班,亦有歌曲处女作《乡恋》发表在《音乐世界》杂志上,后来也创作了一首圆舞曲《狂欢之歌》,我曾在县城大礼堂一次文艺晚会演出中演唱了自己原创的这首歌,得了优秀奖。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还是未能走上音乐创作之路。 而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虽然放弃了音乐,但随后我也写熟悉的音乐生活,我撰写的《乐在曲中》、《泉水叮咚》、《永远的进行曲》、《西家东家笑我狂》等与音乐相关的抒情散文,相继发表在地方党报文艺副刊上,为后来坚持文学写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开始走上业余文学创作之路,在那些寂寞而充满艰辛的岁月里,爬格子、挑灯夜战、我承受着孤独的命运,在钟爱的文学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和劳作…… 但随着年岁增长,渐从“自我”圈子里走出,开始关注社会这场深刻的变革。 2003年我加入了重庆市杂文学会,我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握时代主旋律,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关注民生、肋力“三农”,用苍凉而苍劲的笔,为正社会之风而呼喊,为各级党报党刊撰写优秀稿件,充分发挥其喉舌作用。同时,我结识了重庆市杂文界许多老前辈和中青年作家、实力作者,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创作思路。 二十余年了,我终于能够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我象一名热爱家园的农夫,收获到了金灿灿的水稻和沉甸甸的谷物。创作虽不丰厚,但生命的每一分付出都得到时光和命运馈赠的一分相应的回报,我曾在《人民日报》、《中国财经报》、《四川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件,有杂文入选杂文集《巴渝风》、《胜利自有后来人》等,还有作品获“龙河文艺奖”,创作虽无“大江东去”之雄浑,然有“牛吃青草”之朴拙。 当年那位曾经有着音乐梦的少年,虽然早已沦落为疲惫不堪的“老爸”,没有了音乐梦想,也没有了憧憬与向往。但我还怀揣着一个文学的梦,近一年特别是自获第三届“龙河文艺奖” 以来,我的创作欲望重新被点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因为我相信,心若在梦就在,辛勤的劳动总会有富裕的收获,艰苦的付出总会有丰厚的回报。

[1]

作者简介

无名,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