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
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 |
龐曉東編著的《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針對職場、人際、愛情、生活等不同的情景,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有效的應對策略,囊括了心理學的精要,集智慧、趣味、休閒於一體,讓你在讀這本《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時獲悉心理學的所有奧妙,幫你輕鬆認識自己、看清別人,讓你縱橫職場、左右逢源,讓你了解情感、應對自如,讓你在每一場心與心的博弈中取勝,最後贏得人心,贏得人生。
目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針對職場、人際、愛情、生活等不同的情景,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有效的應對策略,囊括了心理學的精要,集智慧、趣味、休閒於一體,讓你在讀這本《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時獲悉心理學的所有奧妙,幫你輕鬆認識自己、看清別人,讓你縱橫職場、左右逢源,讓你了解情感、應對自如,讓你在每一場心與心的博弈中取勝,最後贏得人心,贏得人生。
推薦
如果你不能識別人心,認清人性,你很有可能在社交中失敗,甚至會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而心理學就是一把直視他人內心、認識他人真實意圖的鑰匙。心理學已經成為人們如影隨形的朋友,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心理學已經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的調味品,而是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深入到了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 由龐曉東編著的《心理學是什麼玩意兒》一書講述了心理學涉及的各個方面以及心理學中出現的各種效應,貼近實際生活。品讀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在了解心理學知識的同時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文摘
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
每個人身體中都沉睡着一個巨人,這個巨人就是你的潛能。能喚醒你心中的巨人,開發出你無盡的潛能,你就能夠獲得成功。
「認識你自己」,這是刻在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與它近在咫尺的石柱上刻的是另外一句話「毋過」。這兩句名言作為象徵最高智慧的「阿波羅神諭」,告誡我們應該有自知之明,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中國古代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軍事家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與古希臘哲人的智慧遙相呼應,不謀而合。從古到今,我們對於自己的認識始終處於無盡的探索之中:「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的一生會如何」 如此的問題會隨時隨地在我們的腦海中迸發出來。
如何知道你自己是不是人才?如何判斷你的性格類型?你適合做什麼工作?你對自己的職業是否滿意?你善於管理嗎?你的領導風格是什麼?你善於社交嗎?你需要心理輔導嗎?你覺得自己是否會成功?你懂得如何把握社交距離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請你不要急着回答。或許你總被困擾着,為什麼 每天你一直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卻總是發現自己似乎「平庸無為」?
我們雖然每天都很忙,卻沒有時間反省自己,不知道自己還具有一種可以改變一切的能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發現自己,就是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的個性,乃至發現自己的局限、偏見、愚昧、醜陋、冷漠、恐懼 有點可怕,但卻是事實。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老鼠實驗。他把其中一群(A群)老鼠交給一名實驗員,並告訴他,這是一群非常聰明的老鼠,讓他來訓練。然後,他將另外一群(B群)交給另一名實驗員訓練,告訴他這是一群非常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兩群老鼠進行了訓練。一段時間後,教授對兩群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結果表明A群老鼠穿越迷宮的時間比B群老鼠要短得多。羅森塔爾教授說,他當初對兩群老鼠的分類完全是隨機的,他並不知道哪些老鼠聰明,哪些老鼠不聰明。而實驗員聽他說A群老鼠聰明,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辦法對老鼠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就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相反,另一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辦法來對B群老鼠進行訓練,結果B群老鼠就真的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對這個實驗結果,羅森塔爾解釋說,這可能是由於實驗者對所謂的「聰明」老鼠和「笨」老鼠的態度和訓練方法不同而造成的。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事先就存在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是指人在對某一刺激產生反應以前,就已經存在的某種意向。反過來想,如果將這種效應轉移到人身上會是什麼效果呢?一個人若能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就可以將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最大,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期望,並因此產生強大的力量去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實現自己的理想。
無論你現在正做什麼,或是打算做什麼,對於事業剛剛起步或者將要起步的你,尋找到自己人生的潛力區,對你的人生是至關重要的。造物主創造了我們人類,創造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所以,尋找自己,認識自己,是我們事業開始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只有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你才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一生也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潛力區和富礦區,這是對生命的一種踐踏和浪費。 知人之智與自知之明:巴納姆效應
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了巴納姆效應的存在。巴納姆效應是指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他自己的人格面貌。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他的母親常為此擔心。愛因斯坦從來都不聽從母親的告誡。16歲那年的一天上午,父親攔住將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昨天我和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着裡面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傑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後面。我們抓着扶手一階一階地爬上去,下來時,傑克大叔仍走在前面,我跟在後面。鑽出煙囪後,我們感覺很奇怪,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被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卻一點煙灰也沒有。
「我看見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的臉肯定也很髒,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裡去好好洗了洗。而傑克大叔看我鑽出煙囪時很乾淨,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乾淨,就草草地洗了洗手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話他,還以為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後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 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能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擾,迷失在環境當中,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干擾和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十分準確地揭示自己的性格特點。
那麼,如何才能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呢?有以下幾種途徑。
1.要學會面對自己。
有一個測驗情商的題目,是這樣的: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自己有缺陷,就想通過自己的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明智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作出明智的決斷。有一個替人割草的孩子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這個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這孩子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掛了電話。孩子的哥哥在一旁問他:「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兒割草打工嗎?為什麼還要打這電話?」孩子帶着得意的笑容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可以說這個孩子十分注重收集關於自己的信息,因此,我們就可以推測他的未來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絕非一般小孩子能比。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才能認識自己,並且比較客觀。
4.通過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或失敗來認識自己。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有人說「成功時認識自己,失敗時認識朋友」,但歸根結底,我們認識的都是自己。
P2-5[1]
參考文獻
- ↑ 10.18科普 | 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搜狐網,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