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寸思尺
得寸思尺 |
得寸思尺 是汉语的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
这则成语意思是得到一寸就想再进一尺,比喻贪欲无止境。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得寸思尺 [1]
拼音 dé cùn sī chǐ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三》
语法功能 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秦策三》)
后人据此提炼出"得寸思尺"这则成语,亦作"得寸进尺"。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襄王妄图吞并各国。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此时向秦昭襄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碍秦国攻齐。他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现在我听说大王要出兵攻打齐国,就算您此行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那么最后您仍然没办法统治齐国的土地。如果您真的想统一全国,就应该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临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一来,秦国的版图就能不断地扩大,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当您将韩、魏两国兼并之后,齐国也必定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听完之后茅塞顿开,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襄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的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首先攻下韩、魏,远交齐、楚,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接着又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平定,终于实现统一中国的愿望。
成语寓意
"得寸思尺"是对贪得无厌的人的形象比喻。只有超凡脱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常乐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需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是看出发点。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现实个人理想的现实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所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所以做人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懂得知足者常乐的道理,做人切记不可太过贪婪。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得寸思尺"用于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小民惟利是图,往往得寸思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