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彭恒武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目录

简介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彭桓武
 
彭恒武
出生 (1915-10-06) 1915年10月6日(109岁)
吉林长春
逝世 2007年2月28日(2007-02-28)(91岁)
国籍 中国
职业 科学家

人物生平

194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4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原名彭梦熊,因生他时母亲梦见一只小黑熊破门而入,后改彭飞,再改名彭桓武。

1928年至1930年,先后在长春自强中学、吉林毓文中学读书。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获得理学士学位。同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

1937年6月,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肄业,任昆明云南大学理化系教员,教普通物理。翌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玻恩(Max Born),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

1940年和1945年分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8月后,曾两度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任所长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完成关于介子的HHP理论的研究。

1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任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并参与创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所研究员。

1948年被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10月至1956年4月,在前苏联莫斯科热工研究所实习反应堆理论。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等职。

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2年起,先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理论物理、分子反应动力学等课程。

1964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的"广义相对论与狄拉克大数假设的统一"论文,文中提出了可能在宇宙学方面具有深远意义的设想。

2005年,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广义相对论――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学术报告。

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贡献

量子力学

1935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 1935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 1941年到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综合介子场的研究成果对宇宙线现象进行较系统的解释,这些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部分就是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这一理论发展了量子跃迁几率的理论,用能谱强度首次解释了宇宙线的能量分布和空间分布等。

1945年,彭桓武与玻恩合作关于场的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共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同年夏,他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国防科研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分子结构提出过新的处理方法,在量子多体问题研究中提出了自洽场的推广理论。 彭桓武是核潜艇动力方案的领导者;领导和参加了原子弹设计方案的制定;领导和参加了氢弹的原理设计和试验;参加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的理论领导工作。

教书育才

1978年,彭桓武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之后,应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邀请,于同年10月至1979年6月开设理论物理课程。1980年,他大力倡导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并参与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学术小组,被选为该小组的第一任组长,致力于推动这门学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1982年2月,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分子反应动力学,借以在国内提倡化学物理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995年前后,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大力提倡生物物理的研究,就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进行这些工作和主持理论物理专项基金的同时,仍然亲自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理论研究。遇到适当的机会,他也和年轻人谈些治学的体会。他把学习方面的经验归结为四句话,即"学问主动,学友互助,良师鼓励,环境健康"。

 
彭恒武1

主要论著

《理论物理学基础》,彭桓武、徐锡申

《数理物理基础》,彭桓武、徐锡申

《物理天工总是鲜:彭桓武诗文集》,彭桓武

论文

《超高能粒子加速的新途径--调相聚焦激光加速器》,彭桓武、 庄杰佳

《应用忽鲁登变分法决定核子与核子散射的周相》,彭桓武、 黄祖洽

《五维空间中电子的流体结构尝试》,彭桓武

《关于~2H,~3H,~3He,~4He诸原子核结合能之问题》,彭桓武、唐懋荧

《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的隐参数问题》,彭桓武、何祚庥

人物轶事

幼年时期

1915年10月6日夜,彭桓武出生。由于是早产儿,彭桓武一生体弱多病,但这从小彭桓武酷爱数学和计算。时任长春县县长的父亲彭树棠,在他幼年时就教他简单的加减。4岁时,他已学会四则运算。1930年,彭桓武来到北平求学,因勤奋好学一年内连升三级。

清华四杰

1931年9月,彭桓武主要通过自学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清华物理系,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等一起被誉为"清华四杰(彭王林杨)"。周培源更是非常喜欢这个虽然体弱但功课优异的少年大学生,亲自指导他的毕业论文《地球上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多少?》。1935年夏,彭桓武考上了周培源的研究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不及完成毕业论文,就被迫南下云南大学任教。 1938年,时年23岁的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资格,来到爱丁堡大学,投师于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门下,成为玻恩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在玻恩的指导下,彭桓武于1940年和1945年分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玻恩和爱因斯坦有着30多年的交谊。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玻恩数次提到这位得意的中国学生。1941年,经玻恩推荐,彭桓武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著名科学家埃尔温·薛定谔领导的理论物理所工作。不久,帮助量子化学的创始人之一W.海特勒进行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据《薛定谔传》,薛定谔在给爱因斯坦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彭桓武: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年轻人学了那么多,知道那么多,理解得那么快。

报效祖国

1947年彭桓武代表云南大学前往比利时参加"大学教授会议",之后,绕道法国巴黎看望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钱三强是彭桓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同学,日后同被誉为中国原子弹的元勋。两人在1939年相识,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那时候,美国已经在日本投了原子弹,彭桓武与钱三强相约:回祖国大干一场!当时的都柏林,找一个到中国的轮船座位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彭桓武写信请在英国海军部工作的一个科学家朋友布莱克特帮忙,在一条英国的运兵船上找了个舱位。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彭桓武,当年已在英国学术界有了极高的声誉与地位,为何还要选择回国时,彭桓武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热爱读书

彭桓武自幼体弱多病,读小学和私塾花了7年时间。彭桓武经常在家翻看父亲书柜里的书,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在清华的第一年,彭桓武每周有三天第四节无课。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进书库,挑选要借的书。每次总凑满三册,这是借书规定的上限。借的书大多与上的课无关。当时的借书期限一般是两个星期,少数需要精读的才续借一次。那一年里,16岁的彭桓武读了英译本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实用理性批判》,罗素的散文集,怀特海的逻辑著作。第二年夏天,他每天上午都要到图书馆老阅览室去,从靠墙的一个书柜中,取出先秦诸子丛书,连续浏览。这时的彭桓武,已经读完了《史记》,浏览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汤姆逊《科学大纲》的中译本。在先秦诸子学说中,他比较认同荀子的唯物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后来,曾专门借荀子精读,并假设该书章节在流传中有位置错乱,为之试作更正。他还对"道心维微,人心维危。维精维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作科学认识论的理解。若干年后他才体会到这里面包含着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而他从选物理系时起则更强调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这方面。

中西兼容

彭桓武中西兼容,融古今于一炉,特别雅好诗词,他的旧体诗感物抒怀、吟风弄月,文辞瑰丽、气势奔放,出版有《彭桓武诗文集》。晚年,彭桓武辞去了兼任的各种职务,只保留了一张北京图书馆的图书证。彭桓武与陈省身进行过双语诗词的唱和,与陈能宽院士诗文唱和打了十几年交道。在贺何泽慧九十华诞《西江月》一词中彭桓武这样写到:"母校苏南才女,他乡晋北木兰。军工博士换科研,总是心怀国难。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多方筹备总朝前,应急忙中不乱。"

高尚情怀

彭桓武43岁结婚,62岁那年妻子刘秉娴离世,后来惟一的儿子彭征宇也远赴美国求学,并先于他去世。此后的二十多年,彭桓武独自一人,过着简朴的生活。 1996年,彭桓武拿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奖金100万港币,设立了"彭桓武纪念赠款",用这笔钱奖励那些当年为祖国的尖端科学事业做过贡献的人。时隔4年,彭桓武纪念赠款又增添了新的项目,医疗补助报销,专为过去和未来的纪念赠款获得者,由于公费医疗改革,个人负担份额加重而新设立的。彭桓武希望把他得到的奖金同一些跟他合作过的同事分享。这些人都是早期参加核方面工作,健康受到过损伤,此后被人们忘记了的。任何奖、任何纪念都绝对不会轮到他们头上。

逸闻趣事

彭桓武的老师玻恩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就多次提及彭桓武,称:"他比其他学生更聪明能干,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彭桓武一辈子也没弄明白军、师、旅、团、谁大谁小,一辈子也没有明白部、局、处到底是谁管谁,他给自己的评语是:"人情方面的知识还不如一个中学生。"

彭桓武院士致辞

除此之外,彭桓武的非凡还表现在他一方面记性好,一方面又忘性大。他记性好表现在数学、物理学方面。在原子弹、氢弹进行理论攻关时,他经常在小黑板上推导出一长串的公式,手中的粉笔从不打绊儿,甚至到80多岁,物理学上那些繁杂的公式,他都能毫厘不差地背下来,这令他的同事们惊叹称奇。在日常生活中他却是个忘性大的人。时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当别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他不久前所做的一些事情时,他就像第一次听到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显出同样的兴致勃勃和一脸的无知,问道"真有这样的事吗?"他曾试图把忘性大的罪过归咎于62岁那年得的一次脑膜炎,可马上就有同事站出来替脑膜炎"喊冤"。因为在此之前,就有人问他钱伟长戴不戴眼镜。与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同一小组做实验达4年之久的他竟然回答不出来!

九十怀乡

2005年中秋节,90岁高龄的彭桓武给仅在幼儿时去过一次的故乡--湖北麻城写了一首七律:今又星稀月正圆,往年交契结诗缘。离巢采酿爱丁堡,归国系情华夏天。桑梓炊烟萦梦里,楚云凡物展花前。请君致意家乡忆,九十衰翁眷念拳。

遗嘱遗愿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因病辞世,遗嘱遗体器官捐献给了医院进行医学研究,并将毕生的工资积蓄近50万元捐赠给了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他还留下了这样一份亲笔签字的《彭桓武遗嘱》: "丧仪从简,不举行任何会,骨灰不存任何公墓。骨灰与夫人刘秉娴骨灰合并,由遗嘱执行人按遗愿归返自然。'两弹一星'金质奖章赠给国家一级的军事博物馆。书赠理论所图书馆。请注意玻恩签名赠予我的一本Atomic Physics有纪念意义。上网的电脑及相连的打印机各附件与桌和转椅,应归还理论所,并告知公司停止上网……"

 
彭恒武2

人物评价

中科院外籍院士李政道:桓武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更为祖国的强盛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人才。他是一位真人真学者,我非常敬佩他。他的科技思想之开阔和求深,治学之严谨,人格之高尚都是后人们要认真学习和发扬的。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高尚人格无疑将同天上的"彭桓武星"一样与日同辉。

中科院院士钱三强:彭桓武默默地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很少有人知道。

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彭桓武那爱国主义的精神,多做贡献的实践,科学求真的态度,学术民主的方法,奖掖后进的用心和淡泊名利的胸怀,乐观旷达的性格都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努力学习的。

中科院院士贺贤土: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彭先生事实上已开始琢磨氢弹会是怎么样?正是在彭桓武的指导培养下,在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的组织攻关下,中国氢弹试验同样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彭桓武先生一向关注交叉科学的发展。他提出理论物理研究所不仅要做理论物理,还要开展理论生物和理论化学研究。他亲自推动全国的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促成了每两年一次的全国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的系列会议。

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彭桓武先生才是真正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