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彝族民居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彝族民居

類型: 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

地理位置: 川滇黔桂彝族聚居區

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點。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1]

目錄

特色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誌》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在中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着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着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禦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民居建築

風籬房

豐富多彩的彝族建築形式中較古老的一種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蓋的牛車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風籬的延續和發展。風籬的建築結構特別簡單,用兩根上端帶杈的樹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樹杆橫搭在兩根柱子的樹杈上做梁,再用數根樹杆並排搭在樑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牆,其上覆蓋樹枝、茅草之類的東西,用來遮風避雨。這種居住形式的發明改變的彝族先民"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築史上的一大發明和進步。土庫房

以圭山鄉海邑村為典型。這種房子俗稱"土掌房",以土、木、石為原料,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牧畜。屋頂平坦,其構造是以塊石做牆基,用土坯或泥土夯牆,無柱無梁,在築好的牆上直接鋪上一層木棍、木板或木條,上覆茅草,再鋪一層不含雜質的泥土,灑水抿捶,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頂,又是曬台和涼台;既可曬糧食,又可曬衣物,十分實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經濟狀況不好的則蓋得較狹小。土庫房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且結實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樓""碉房"之稱。

茅草房

西街口鄉月湖一帶保存較多。一般為土木結構,以石塊墊基,夯土築牆,用結實的圓木或方木為柱。雖是夯土為牆,卻十分牢固,傳幾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為雙面坡斜頂,用草蓋頂。蓋草頂時,先打盡草絨,潑上冷水讓風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風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燒,形成結實的草頂。這種房屋建蓋時,山牆築得較高,高度超過茅草屋頂,並在山牆上蓋石板。其作用是,發生火災時讓山牆擋住風力和火苗,控制火勢,儘量避免火舌亂竄,殃及四周鄰居。這種茅草屋比起磚瓦房簡陋,但節約費用冬暖夏涼。

籬笆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合和村一帶。這種房屋的結構與瓦房相同,上、下兩層,上層倉儲糧食,下層住人,關牲畜,屋頂蓋瓦片。以條石做牆基,以竹條、樹條或藤條編織成籬笆,再糊上泥巴,塗刷平坦,成為牆壁。

石板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鄉的糯黑村。這一帶綠樹成蔭,群山環抱,為這裡的彝族提供了建蓋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勞智慧的彝族人民藉此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石板房。這種房子多為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各三間,梁、柱、椽、樓均為木料,山牆、背牆和圍牆用石板壘砌,地板用薄石板鋪成。該村附近的群山多為石山,人們上山採石,依照石頭的紋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條,建造出比磚木、土木結構更為堅固結實,更為整齊美觀的石板房。

彝族民居

7月30日,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族群、聚落、民族建築"專題會議彝人古鎮分會在楚雄彝人古鎮大酒店順利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參觀了彝人古鎮項目,並就"族群、聚落、民族建築"這一主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會上,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德啟先生為彝人古鎮授予"中國建築文化經典示範工程"匾額。

彝人古鎮獲兩大獎項

7月27日,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IUAES)第十六屆世界大會在昆明隆重開幕。"族群、聚落、民族建築"專題會議是本屆大會唯 一建築類專題,由民族建築領域專業權 威組織--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承辦。

組委會還在專題會議展期間舉辦了"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品牌推選活動"。最終楚雄州彝人古鎮以"傳承彝族傳統建築,博採各民族傳統建築精華,打造現代優秀傳統民族建築"獲得"中國建築文化經典示範工程"。同時,該項目開發商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董事長李陳獲得"中國建築文化傑出貢獻獎"。

"要建中國特色建築"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企劃部部長張建強主持了本次會議。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外事司原司長李先逵說,在中國,就是要建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彝人古鎮在民族建築方面的創新在全國來說都是出類拔萃的。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德啟先生說,每到彝人古鎮一次,就會被這裡的建築征服一次。作為彝族聚居的楚雄,膽子可以再大一點,對民族建築的探索可以再勇敢一點。

楚雄州規劃局局長楊傑說,這一次,世界民族大會在彝人古鎮設專題會議,是對楚雄州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肯定,接下來,楚雄州還要進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在民族建築方面還要下狠功夫。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總工程師呂仁忠總結了彝人古鎮從策劃設計到建設經營的成功歷程:用藍海戰略搞開發,用經營理念搞規劃,用開放的思想搞設計,按市場的要求搞管理。彝人古鎮之所以從無到有,成為滇西旅遊黃金線上的一大亮點,與創新的思維理念是息息相關的。

楚雄匯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彝人古鎮項目部副總經理羅曉祥說,彝人古鎮在本屆民族大會上一舉斬獲兩大獎項,非常振奮人心。從一點來說,彝人古鎮不僅僅是楚雄的項目,也是世界的項目。

永恆記憶飄向世界

會後,來自海內外的代表們品嘗了極具彝族特色的彝家美食,觀看了彝族歌舞表演。人群中,不時發出陣陣讚嘆。在代表們的"長槍短炮"之下,彝人古鎮被定格成永恆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又將隨着代表們回歸故里,讓全世界更多的人領略到彝人古鎮的風采,領略到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精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