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德镇翟庄村
归德镇翟庄村,地名,比较著名的有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翟庄村、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沙堰镇翟庄村和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级索镇翟庄村。[1]
中文名称:翟庄村
外文名称:zhaizhuang
别 名:翟庄
下辖地区:县级村
人 口:2664人
荣 誉: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著名人物:房泽山
目录
乡村简介
翟庄现由前李庄、后李庄、西街、寓首4个自然村组成,位于济南市西南35公里处,西距黄河约2公里,东与前封村相连,南与著名的汉济北王陵(又名福禄山)为邻,北与前刘村、曹楼村接壤,隶属济南市长清县归德镇翟庄办事处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321公顷,其中可耕地187公顷,山地、平原、涝洼地各占三分之一,林木覆盖率为41.7%。
翟庄村交通便利,济(南)平(阴)公路穿村而过,村东3公里即220国道,西有黄河浮桥,济南市郊车直通村头,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长清县第二水泥厂、综合福利厂(镇属)等企业和福禄山汉墓、前李古文化遗址等旅游点,是投资办厂和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理想地段。
农业人口
全村地处泰山西北余脉小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林业的良好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谷子、花生、大蒜、菠菜等。林木主要种植杨树、柳树、国槐和柏树等。
至2000年底,全村共有700户,总人口26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现有李、曹、张、杨、董、房、王、赵、魏、侯等2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以李姓人口最多。
194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66万元。2000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8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185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之比分别为45∶36∶19。
乡村荣誉
翟庄村是长清县经济强村,也是具有六百年历史的行政大村,民情淳朴,村风端正,村内有三百年历史的三八大集,粮食、蔬菜和畜牧交易市场远近闻名。该村还是有名的石雕艺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曾派专人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自50年代以来,由于翟庄的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94年2月,村调解委员会被济南市司法局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2000年12月,被济南市文物事业管理局授予“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单位”;1986~2000年,被授予县级以上“先进村党支部”“五好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达18次,年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庄。
大事记
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建翟庄耶稣教堂,为长清境内建筑较早的教堂之一。
1938年,李连德、李柏林、曹善禄、赵长珍、曾连银、赵连贵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批党员。9月,建立中共翟庄村第一届党支部委员会,李连德任支部书记。
1947年12月,赵友舜在坦山被国民党杀害,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50年,赵鲁光在李家祠堂办起了第一所小学。
1952年,李连珠、李本元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
1955年,成立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
是年,成立石业社、铁业社、木工组。
1957年,建立弹花坊、油坊。
1967年,建立翟庄中学。
是年,成立第一个建筑队。
是年,安装50千伏安、3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全村实现户户通电。
1974年,办起电镀磨光厂。
1984年,翟庄村成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
1985年9月,翟庄村撤党总支,恢复村党支部。
1988年,翟庄村被济南市授予“林业先进单位”称号。
1988~1990年,打出第一批深井3眼,扩大灌溉面积100公顷。
1989年,翟庄村投资50万元,重建占地2公顷的翟庄中学。
1991年,绿化荒山4座,植树造林67公顷。
1992年,建起3000平方米的村办公大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1994年,对旧村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三纵四横”的新格局,拓宽硬化集市街道,拆除旧房108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是年,被济南市文化局授予“济南市民间艺术村”称号。
1995年,建立轻骑配件厂。
1997年,组建济南“福禄集团”。
1999年,新建变压楼3座,上200千伏安、100千伏安变压器各1台。
2000年1月, 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济南市司法局授予“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是年,在该村世界银行节水灌溉项目区安装PVC管道1.4万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80公斤。1952年,由李本元、李连珠成立本村第一个互助组,随后互助组迅速发展。至1955年,成立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160公斤左右。
之后粮食亩产维持在160~180公斤之间。1973年开始平整土地,1977年村南建起“红旗渠”和3个蓄水方塘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困境。1978年大规模搞农田基本建设,村南分散小块地连为一片,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同年粮食平均亩产增长至250公斤,总产70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粮食单产上升至350公斤左右。从1994年起,全村又先后打井25眼,修建石渠3000米,排水沟5000米,极大地改善了水利条件,水浇地由解放初不足2公顷,增长至147公顷。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又大力抓了农业科技工作,建立起千亩省级良种基地,同时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3公顷,果园7公顷。2000年全村粮食平均亩产750公斤,总产210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仅42万元,1978年为70万元,2000年达210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作物总收入30万元,林业收入10万元,畜牧业收入15万元。
第二产业
解放初期,翟庄村有石匠60人,年产值仅为0.54万元。1950年,成立集体生产性质的“石工会”,人员发展至90人。1955年成立“石业合作社”“铁业合作社”和“木业合作社”,工人总数为150余人,1958年年产值为30万元。自此至1973年,村工业没有什么发展,多数石匠被合入县办石料厂(县第二水泥厂前身),木工全部解散,铁工调入归德修配厂,全村第二产业产值为零。至1974年,始办电镀磨光厂和村建筑工程队,1978年总产值12万元,从业人员为40人。村办工业迅速发展,先后建立起金属加工厂、工艺美术厂、水泥构件厂、轻骑配件厂、塑料编织加工厂及塑料制鞋厂等企业。
2000年,总产值80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至550人(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130人)。
第三产业
解放初期,翟庄村有旅店、小杂货店、食品制作、茶馆等,共50余户,从业人员约70人,收入仅可满足温饱。50年代中期略有发展,但成效甚微。1958年后,三产从业人员全部停止经营活动,生产设施悉被拆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带领全村人民致富,注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交通便利,距省会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调整了翟庄大集位置,修建了沿街经营房屋,开始办起饭店、理发店、幼儿园、商店和食品加工点等,主要经营粮油、食品、日用百货和从事维修、加工等,年创收260万元。
翟庄在搞好农业生产,办好二、三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如钢砂生产、塑料编制品加工、水泥预制件生产等,产品远销省内外十几个地区。翟庄村还被济南轻骑厂定为零部件加工点,产品合格率为100%,保证按数、按质交货,具有很高的信誉。
视频
民泰医院“扶贫健康行”活动走进乐寿镇东翟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