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
生平簡介
家世顯赫,為清河張氏望族,人稱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大和三年(829年)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曾表薦張祜,在長安為元稹排擠,曰:「祜雕蟲小巧,壯夫不為。」[1],遂至淮南。隱居以終。約卒於大中年間。《全唐詩》收錄其詩349首。
代表作
《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箏》、《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詩詞
《題金陵渡》
【原文】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註釋】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附近。 ⑵津:渡口。小山樓:渡口附近小樓,作者住宿之處。 ⑶宿:過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當。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遠處三三兩兩像星星一樣閃爍的火光。 ⑸瓜州:在長江北岸,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部,與鎮江市隔江相對,向來是長江南北水運的交通要衝。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詩人漫遊江南時寫的一首小詩。張祜夜宿鎮江渡口時,面對長江夜景,以此詩抒寫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淒涼。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把美妙如畫的江上夜景描寫得寧靜悽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樓」,此「金陵渡」在鎮江,非指南京。「小山樓」是詩人當時寄居之地。首句點題,開門見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輕靈妥貼,「可」當作「合」解,而比「合」字輕鬆。 這兩句是引子,起筆平淡而輕鬆,接着便很自然地將讀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裏」,詩人站在小山樓上遠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團漆黑的夜江之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極,既有景,又點明瞭時間——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與第二句自然地溝連。詩人用筆輕靈而細膩,在精工鏤刻中,又不顯斧鑿之跡,顯得渾然無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裏,在煙籠寒水的背景上,忽見遠處有幾點星火閃爍,詩人不由隨口吟出:「兩三星火是瓜洲。」將遠景一點染,這幅美妙的夜江畫也告完成。試看「兩三星火」,用筆何其蕭灑空靈,動人情處不須多,「兩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宜乎以少勝多,點染有致,然而也是實景,那「兩三星火」點綴在斜月朦朧的夜江之上,顯得格外明亮。那個地方「是瓜洲」。這個地名與首句「金陵渡」相應,達到首尾圓合。此外,這三字還蘊藏着詩人的驚喜和慨嘆,傳遞出一種悠遠的情調。 這首詩的境界,清美之至,寧靜之至。那兩三星火與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襯,融成一體,如一幅淡墨山水畫。 [2]
《宮詞二首》
【原文】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憐。 新聲何處唱,腸斷李延年。
【譯文】 故鄉遠在三千里之外,關閉在皇宮整整二十年。 我唱一曲悲涼的《何滿子》,眼淚不由得雙雙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自己憑仗著能歌唱之日,贏得了先皇無限的寵愛。 新聲在何處唱起,使那宮中歌者哀痛有如斷腸。
【注釋】 ⑴故國:故鄉。此為代宮女而言。 ⑵深宮:指皇宮。 ⑶何滿子:唐教坊曲名。《樂府詩集》載白居易語:「何滿子,開元中滄州歌者,臨刑進此曲以贖死,競不得免。」《何河子》曲調悲絕,白居易《河滿子》詩中說它「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 ⑷君:指唐武宗。 ⑸倚:憑仗。 ⑹先皇:指唐武宗。 ⑺李延年:漢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寵極一時。此處泛指唐武宗時宮中歌者。
參考資料:
1、 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一):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17-18 2、 趙昌平.唐詩三百首全解: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78 3、 沙靈娜.唐詩三百首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402
【賞析】 據《唐詩紀事》記載,唐武宗李炎寵信善歌才人孟氏,後值武宗病重之時,孟才人侍其側,武宗問之曰:「我或不諱,汝將何之?」孟才人對曰:「若陛下萬歲之後。無復為生。」當時,武宗令其於病榻之前歌《河滿子》一曲,聲調淒咽,聞者涕零。不久,武宗崩駕,孟才人哀痛數日而死。張枯為孟才人殉情之事寫了三首詩,一首題作《孟才人嘆》,另二首為一組,總題名「宮詞」。
作者在第一首詩的前半首裡,以舉重若輕、馭繁如簡的筆力,把一個宮人遠離故鄉、幽閉深宮的整個遭遇濃縮在短短十個字中。首句「故國三千里」,是從空間著眼,寫去家之遠;次句「深宮二十年」,是從時間下筆,寫入宮之久。這兩句詩,不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僅把詩中女主角的千愁萬恨一下子集中地顯示了出來,而且是加一倍、進一層地表達了她的愁恨。一個少女不幸被選入宮,與家人分離,與外界隔絕,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來已經夠悲慘了,何況家鄉又在三千里之外,歲月已有二十年之長,這就使讀者感到其命運更加悲慘,其身世更可同情。與這兩句詩相似的有柳宗元《別舍弟宗一》詩中「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一聯,也是以距離的遙遠、時間的久長來表明去國投荒的分外可悲。這都是以加一倍、進一層的寫法來增加詩句的重量和深度。後半首詩轉入寫怨情,以一聲悲歌、雙淚齊落的事實,直截了當地寫出了詩中人埋藏極深、蓄積已久的怨情。這後兩句詩也以強烈取勝,不以含蓄見長。過去一些詩論家有詩貴含蓄、忌直貴曲的說法,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應當說,一首詩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強烈,要服從它的內容。這首詩的前半首已經把詩中人的處境之悲慘寫到了極點,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勢必讓詩中人的怨情噴薄而出、一瀉為快了。這樣才能使整首詩顯得強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動讀者的藝術效果。這裡,特別值得拈出的一點是:有些宮怨詩把宮人產生怨情的原因寫成是由於見不到皇帝或失寵於皇帝,那是不可取的;這首詩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寫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詩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賞識的時候迸發出來的。這個怨情,聯繫前兩句看,決不是由於不得進見或失寵,而是對被奪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議,正是劉皂在一首《長門怨》中所說,「不是思君是恨君」。這首詩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四句詩中,前三句都是沒有謂語的名詞句。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指出,詩句中「實字多,則意簡而句健」,而他所舉的「皆用實字」的例句,就是名詞句。這首詩之所以特別簡括凝煉、強烈有力,與運用這種特殊的詩句結構有關。另一特點是:四句詩中,以「三千里」表明距離,以「二十年」表明時間,以「一聲」寫歌唱,以「雙淚」寫泣下,句句都用了數目字。而數字在詩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個問題表達得更清晰,更準確,給讀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詩句特別精煉有力。這首詩的這兩個藝術形式上的特點,與它的內容互為表裡,相得益彰。
第二首,表現宮中歌唱,隨時都在創作新聲。作者另有《聽歌》二首,其一:「兒郎漫說轉喉輕,須待情來意自生。只是眼前絲竹和,大家聲裡唱新聲。」《邊上逢歌者》又有: 「垂老秋歌出塞庭,遏雲相付舊秦青。少年翻擲新聲盡,卻向人前倒耳聽。」足見詩人對新聲及情感的重視。這首詩以「新聲何處唱?斷腸李延年 」作結,包容了豐富的內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裡直接點出「新聲」,用「何處唱」一襯,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來了,最後一句提到了「斷腸」,感情更進一步,在感情高峰上結束全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