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维 (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张维(固体力学家) 原图链结

张维1913年05月22日出生 ,北京市人,固体力学家、 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

193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获工学士学位,1938年获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在国际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载荷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创办深圳大学,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国际活动中,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德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工程教育》杂志编委、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法国里昂中法学院通信委员、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会员、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 2016年7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享年88岁。

目录

简历

张维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固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培养力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三次参加中国科技长远发展规划并任土木建筑水利组组长和力学组副组长,推动了中国某些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板壳静、动理论。主编了《壳体文献汇编》、《力学丛书》和《世界力学名著译丛》等。

科学研究方面,张维在圆环壳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1944年,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荷载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在从事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的研究,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还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张维在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等方面造诣极深。

张维创造性地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

张维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

1947年秋来到清华园开始从教生涯,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1] 张维通过授课,指导毕业班学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作为清华的一位领导者对学校办学思想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动态

1913年5月22日,张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税务职员家庭。父亲张图是旧京师译学馆的学员,清末民国初年供职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任家庭教师。张维出生后两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1918年他5岁入北京小学,11岁考入北京四中,15岁转考至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29年16岁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学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张维醉心于数学与物理学,而数学尤为突出。大学期间学业卓尔不群。

1933年,20岁弱冠之际,便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结构工程),获工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张维被分配到当时仍在向西延伸的、贯通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实习,辗转于潼关至西安的潼西段工地,在华阴、坝桥协理铁路施工。

1934年4月,回到唐山交通大学,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助教。在这期间,他开始与力学结下不解之缘。

1933至1934年,美国公布了新版的铁路桥梁规范,张维查阅了大量力学著作和文献,撰写了对该规范内容力学理论根据的探讨论文。该篇论文以其独特的见地在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的报考与录取过程中,受到主审教授的高度评价。

1937年9月中旬抵达伦敦,在当时颇有声望的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皮帕德教授指导下学习,一年后即获帝国理工学院文凭。寒假他到德国进行考察,对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特尔克教授的壳体理论研究很感兴趣,并见到壳体理论将会在固体力学和结构工程研究中大放异彩,决定赴德国学习。

1938年7月到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在特尔克教授指导下进行壳体理论的研究。

1941年张维与陆士嘉在德国正式结婚。[2]


1942年2月任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力学教研室助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完成了隧道应力分析与弹性波石油勘探等项研究。[3]


1944年10月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张维在论文中利用特尔克导出的方程,采用渐近方法与贝塞尔函数,在国际上最先解决了圆环壳受任意旋转对称载荷作用下的应力状态求解问题。

1945年9月获准移居瑞士,在当时很有名的埃舍尔-维斯机械厂研究部任研究工程师,从事旋转机械中的叉管、圆盘叶片的研究工作,同时等待回国的时机。

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毅然中止了合同,携妻女从法国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香港,历经艰辛,回到祖国上海。

1946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商得厂方同意,毅然中止了合同,不等银行解冻,带著身边仅有的一点钱,在中国驻巴黎使馆的帮助下,全家三人从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香港,历经艰辛,回到祖国的上海。他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

1947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与已在清华执教的钱伟长分担全校的力学课程教学。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

1951年起,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张维开始担任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

1952年,他担任三校(清华、北大、燕京)建设委员会工程处负责人。

1952年到1956年,他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1954年任清华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为三校和清华的基本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6年,张维参加制定了中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并任土水建组组长。

1957年以后,张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先后分工主管教学与科研,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

1958年,他筹建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

1962年,他参加制定了十年科学发展规划,担任科学发展规划的力学组副组长,与郭永怀、刘恢先等专家一起倡议,并第一次把抗爆抗震问题列入国家规划。


1978年,他参加了八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任理论和应用力学组常务副组长,为中国工程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1980年到1987年,他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

1983年,他受国家教委的任命,出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他率先对学生实行勤工助学制度,对教职工聘任、系科设置、教学计划等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建成深圳大学做出了贡献。

1987-1990年,担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中国工程院建立,他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10月4日逝世,享年88岁。

2013年12月18日上午,张维诞辰100周年之际,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1号教学楼侧,张维院士纪念雕塑正式揭幕落成。 [9][4]

参考来源

  1. 当代人只识高晓松 却不识其长辈“力学双子星”. 凤凰网. 2014年10月10日 [2019年02月26日]. 
  2. 【中国科学报】陆张“双子星”.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 2014年10月10日 [2019年02月26日]. 
  3. 张维:力学家、两院院士. 光明网. 2015年09月23日 [2019年02月26日]. 
  4. 清华举行两院院士张维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中国科学报. 2013年05月30日 [2019年02月26日].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