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白
張知白 |
字 號 :字用晦 民 族 :漢族 別 稱 :張文節 官 職 :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追 贈 :太傅、中書令 諡 號 :文節 出 生 地 :滄州清池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1028年 去世時間 :1028年 主要成就 :北宋宰相 |
張知白(?-1028年),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北宋宰相。
- 端拱二年(989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
- 後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度判官。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
- 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儉,「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
- 天聖六年(1028年),卒於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諡文節。
目錄
人物生平
張知白幼年好學,端拱二年(989年)登進士第,經屢次升遷擔任河南節度判官。咸平年間上疏,說當今要務,真宗認為他與眾不同,召他在舍人院考試,代理右正言。張知白獻上《鳳扆箴》,出任劍州知州。一年後,召試中書,加直史館,真宗面賜他五品服,掌管三司開拆司。
江南旱災,張知白與李防分路安撫。回來後,代管勾京東轉運使事。周伯星出現,司天按祥瑞事上奏真宗,群臣都恭敬地祝賀。張知白認為國君應當修養德行順應天意,而周伯星的隱現沒有什麼關聯,藉此陳說治理國家政策的關鍵。皇帝對宰相說:「知白可以說是對朝廷盡心盡力了。」帝王行封禪事,昭告天下太平,升知白為右司諫。
陝西饑荒,真宗命張知白巡視陝西。不久掌管鄧州。恰逢關西流亡在外受人僱傭的人到鄧州境內,張知白打開糧倉,又招募百姓拿出來賑濟他們。提升為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再提升做尚書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張知白認為朝廷設置官員,重朝內輕朝外,為了援引唐代李嶠的建議調動台閣之臣主持藩郡事務,於是自請補任外官,真宗不應允,就命他糾察在京城的刑獄之事,張知白堅持請求,執掌青州。回到京師,請求領國子監。真宗說:「張知白難道是在處理艱巨繁雜事務上筋疲力盡了嗎?」宰相回答說:「張知白任職於朝內朝外,未曾為自身考慮過。」於是升做右諫議大夫、代任御史中丞、授給事中、參知政事。
郊壇奏告禮成,升任尚書工部侍郎。當時王欽若為相,張知白與他論議朝政多,於是稱說有病辭掉官位,被罷為刑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等到王欽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謂向來憎惡王欽若,調張知白做南京留守,希望他能報復怨恨。到任以後,張知白對待王欽若更為優厚。丁謂惱怒,又調張知白任職亳州,遷兵部。仁宗即位,升任尚書右丞,為樞密副使,以工部尚書的身份同領中書門下平章事、會靈觀使、集賢殿大學士。
張知白在宰相位上,慎用車服爵號,沒有一點兒私心。常常以驕盛自滿為戒,雖然顯貴,他清廉節儉如出身低微的讀書人。然而他身體一向羸弱,憂慮畏怯日日侵身,在中書省忽感風眩,用車拉到府上。宋仁宗親自去詢問病情,張知白已不能言語,去世。為此,仁宗停了上巳節游宴,贈他太傅、中書令。禮官謝絳建議贈他諡號文節,御史王嘉言說:「張知白遵守道義盡忠於國家,做官不屈於困難與權貴,可以說是正直了,當諡號文正。」王曾說:「文節,是褒美的諡號啊。」便不改諡號。
人物軼事
- 張知白生平清儉,他在擔任宰相時,生活依然像從前平民百姓一樣簡樸,自己覺的很滿足。有人勸他從眾,以免被譏為虛偽。親近的人說:「您俸祿很高,但自身生活卻這麼清苦,這又何必呢?」張知白回答說:「聽人說:『濃處味短,淡中趣長。』憑我的俸祿,即使想達到全家錦衣玉食的標準,又豈會達不到呢。但是看一看人之常情,從儉僕到奢華的生活容易,要想從奢華的生活回到儉樸的生活就難了。我今天的俸祿怎麼會長期存在呢?我這個身體能夠長期活在這個世上嗎?如果家人都習慣了奢侈的生活,一旦失去了我的俸祿,他們就不能馬上適應儉樸的生活。假如我在位與不在位、我在不在這個世上生活都是一樣的,即使我去世了,家人也能像現在這樣生活呀!」聽的人都很佩服他的遠見卓識。 [1]
- 張知白九歲時,父親在邢州過世,靈柩停放在佛寺中。契丹侵犯河北時,寺宇大多頹敗廢舊,靈柩不能辨認。張知白考中進士後,步行尋訪,尋得佛寺的大殿基石,猛然明白認出了他父親靈柩的停放處。打開一看,其父所穿葬服都一一得到了驗證,眾人都感嘆他確實孝順。曾經路過陝州,與通判孫何相遇,閱讀道旁古碑共數千字,回來後,張知白能全部背誦出來,沒有任何遺落。天聖年間,契丹大規模檢閱軍隊,揚言要攻取幽州,朝廷為此十分憂慮。仁宗以此詢問二府,大臣們都說:「準備糧食訓練軍隊,以防備不測。」張知白說:「不能這樣,契丹與我們剛建交不久,如今大舉發兵,是因為仁宗剛即位,來以此觀察朝廷的舉動罷了,我們怎能自造禍亂呢!如果對他們有懷疑,還不如利用黃河決口,派兵以防止黃河決口為由,契丹也不會擔心。」不久,契丹果然撤兵離去。
人物評價
史書記載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2]
相關視頻
- 動漫:張知白儉以養廉
參考資料
- ↑ 《訓儉示康》 張文節為相,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所親或規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公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 ↑ 2.0 2.1 宋史 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國學導航.201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