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滌華
張滌華 (1909-1992年12月),著名語言學家[1]。筆名攸沐、徽鳳、張多,安徽省鳳台縣人。張老學識淵博,著述宏富。他的成果涉及目錄學、詞典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眾多領域。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現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文字學及字書的研究等方面。
張滌華 | |
---|---|
著名語言學家 | |
出生 |
1909年 安徽省鳳台縣 |
逝世 | 1992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工作者 |
目錄
個人簡介
1937年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正值抗日戰爭,曾先後輾轉於湖北、湘西、重慶、萬縣等地任中學語文教師。1948年後回安徽,並先後任教於國立安徽大學、安徽師範學院、合肥師範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等校。張老長期堅持在本科教育第一線,在校授課期間曾講授「國文」、「目錄學」、「目錄與校勘」、「中國語文學」、「現代漢語」等課程。
歷任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兼語言研究所所長、《學語文》雜誌主編、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安徽省語言學會會長、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安徽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顧問、安徽省古籍整理委員會顧問、《漢語大詞典》副主編、《全唐詩大辭典》主編等。
1991年7月,張滌華先生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國家特殊津貼[2]。
1992年12月,張滌華因病在蕪湖不幸逝世[3]。
現代漢語教學與研究方面
《現代漢語》(上冊,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該書以語法為主,對所涉及的理論問題論述詳細;對有不同意見的問題,引述眾家之言並能發自己的新見)
《現代漢語》(主編,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年,1979年修訂本,該書理論聯繫實際,具有很大實用價值,被多所院校用為教材)
文字學及字書研究方面
《駁胡適關於標點符號起源的謬說》(《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59年第2期)
《從字數上看漢字的演變》(《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0年第1期)
《論〈康熙字典〉》(《江淮學刊》1962年第1、2期)
《論秦始皇的書同文》(合作,《光明日報》1984年8月25日)
《毛主席對文學語言的經典指示及其重大意義》(《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1年第1期)
《毛主席詩詞的語言分析》(《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2年第2期)
《互文和變文》(《語文學習》叢刊1979年第8期)
《讀新版〈辭海〉偶識》(《辭書研究》1981年選載,《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等。
其中,《論〈康熙字典〉》一文,對《康熙字典》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全面的分析,讓人們能夠正確地認識到它的優點和不足之處。該文為後世的字典和詞典編纂事業提供了很好的借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駁胡適關於標點符號起源的謬說》一文則憑藉有力的論據和獨到的見解,說明了標點的名稱起源於宋代,有的甚至可遠溯至周、漢,糾正了胡適的錯誤觀點,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在學術界產生很大反響。
主要著作
《全唐詩大辭典》(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類書流別》(商務印書館,1943年,1958年,1985年修訂本)
《張滌華語文論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漢語語法修辭詞典》(合作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毛主席詩詞小箋》(安徽人民出版社,1963年)
《古代詩文總集選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台灣國文天地雜誌出版社,1990年)
張滌華還工於舊體詩詞,並著有《沐暉堂詩詞》。
其遺著《張滌華目錄校勘學論稿》2004年2月由台灣學海出版社印行。
2009年11月,《張滌華文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參考來源
- ↑ 張滌華 ,名人簡歷網
- ↑ 張滌華(語言學家) 簡歷 - 名人簡歷 ,範本網, 2021-04-21
- ↑ 著名語言學家張滌華教授逝世 ,中國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