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矩
张方矩(1800年—1856年),原名张方车(音jū),字轩最,一字庆图,号以载,继改璜溪,又改秋堂,终号秋航,清代屏南县漈头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文进士,累官至五品粮台,著有“兰言轩”诗集一卷,卒于官,时年五十七岁。与侄张正元齐名,时人称之为“一门两进士”或“叔侄同进士”,是清代屏南仕外名宦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张方矩
出生日期:1800年
逝世日期: 1856年
出生地: 屏南县漈头村
人物简介
张方矩,系乡绅张大勋第五子,自幼聪颖。张大勋秉父、祖训,继续兴学,先后于村中建兰言轩、瞰云阁、听雨楼三幢书舍,分设启蒙、成人、举业三斋,并高薪敦聘福州名孝廉陈日煌坐馆讲学多年。张方矩经多年苦读,于清嘉庆廿三年(1818),以岁试第一名被录取为县学文庠生;道光五年(1825),科考为第一等第一名拔贡,朝考就职直隶州州判;道光十一年(1831)恩科,与侄张正元同科中式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赴京会试中式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七十三名,钦点即用知县、分发江西。道光十九年(1839),任江西省第十三房同考试官;次年(1840)署安福知县,廿三年(1843)署南安府同知,是年七月补授新喻县,廿四年(1844)加知州衔;廿五年(1845)引疾卸篆,廿七年(1847)起病,赴都引见;廿八年(1848)四月回江西,六月署信丰县事,廿九年(1849)回新喻本任。咸丰二年(1852),兼任第十房同考试官;咸丰三年(1853)调署清江县,四年(1854)调补浮梁县兼篆景德同知;六年(1856)调办楚军粮台,积劳出缺,寿终于江西省垣北营坊公廨。墓葬福州西关外祭酒岭金吾山,坐壬向丙兼亥已三分。
父祖曾祖封荫三代
据《屏南县志》载:张方矩历任江西安福、新喻、信丰、浮梁等县知县,南安、饶州府同知,道光、咸丰两朝先后明诏封荫三代:父、祖、曾祖均追赠奉直大夫。今其父张大勋墓二进仍存有一方墓志铭,系张方矩同年、戊戌科状元钮福保所撰,文曰:“本之茂者枝自繁,公种书林荫子孙,叠膺丹诏被恩温,铭此佳城启后昆”。
与曾国藩林则徐左宗棠的关系
张方矩与曾国藩系同榜进士。曾国藩名次尚不如张方矩,仅居三甲,得权贵穆彰阿相助,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张方矩因家贫放了外任,分发江西候缺。
张方矩在江西候缺期间,因同年刁难,绝望之际,幸得福建同乡林则徐相助,得以出仕。张方矩经此挫折后,实感为官不易,在江西任上均能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得到当地绅民的一致肯定。
咸丰五年(1855),张方矩调任楚军粮台(五品),时楚军统帅为左宗棠。左宗棠曾得曾国藩保举,以四品章京入朝为官。
新喻安福任内主要德政
其一,慎断“孕妇”案。张方矩在新喻县(今新余市)任内,有一男子林大贵诉其嫂陈氏与人通奸,要求严惩。张方矩在审案过程中发现:被告陈氏确实腹大翩翩,但面黄肌瘦,走路有气无力,颇有疑点,为慎重起见,派女佣暗访后悉:被告之夫林大富已逝多年,遗有一子,母子艰难度日,却无劣迹。张方矩思虑再三,并经医师指点,取药回衙,对被告陈氏曰:“此为奇药。汝腹中若为胎儿,服药后胎死腹中,汝命难保;若为病,可治汝病。汝愿服否?”被告陈氏听后,自愿服药,当晚,果然泻下一堆如水泡状秽物,是为病也,无罪开释。张方矩悯其情,捐俸赠药令其返家调养。事后当地乡绅钦佩万分,都说:“张知县谨慎办案,陈氏女洗却冤情。”
其二,重建“瀛洲书院”。在江西新喻任内,张方矩重建“瀛洲书院”,士民进禄位。据《新喻县志》载:瀛州书院,建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由新喻知县张方矩与绅士捐资兴建,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今尚存,已成为新余市虎瞰山一景。据说张方矩去世后,当地士民念其为民修桥、建书院等功迹,还建祠祀之,后渐成一方保护神,至今还香火鼎盛。
其三,重修“复古书院”。系在江西安福县任内德政。据《安福县志》载:复古书院址在安福县城东郊现安福中学址。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张方矩依旧式重修。据此,可见张方矩在江西各县任内,均能力倡读书,唯才是举,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