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悌 (吴)

张悌(?-280年),字巨先襄阳郡(郡治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期孙吴末代丞相

{{{名称}}}
主君 孙休孙晧
姓名 张悌
巨先
出生 不详
逝世 吴末帝天纪四年三月
280年

目录

生平

知名大任

张悌年轻时就很有名气[1],曾受到过诸葛恪[2]的提拔,在孙休时期曾出任屯骑校尉。[3]

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魏国大举伐,当时许多吴国人都认为曹魏被司马氏掌权以来叛乱不断,已经气数将尽,这次伐蜀必会失败。张悌却认为,司马氏接连三代掌握魏国大权,已经成功地收服了人心,如今的魏国比以前更加强大,反而是蜀国已经走到了末路。魏国即使是这次伐蜀失利,回去重整军备再来征讨即可。吴国许多人都嘲笑他的想法,不久后,蜀国果然向魏国投降。[4]

以身殉义

元兴元年(264年,魏咸熙元年)七月,吴主孙休病逝,由孙皓继位。翌年十二月,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成为东吴的心腹大患。建衡元年(269年,晋泰始五年),吴国重臣左丞相陆凯身患重病,临死前向孙皓推荐张悌、陆喜陆抗等人,希望孙皓予以重用。[5]几年后,张悌被升为军师。张悌身担重任之后,迎合当时的风气,扶持包庇手下,被当时的舆论所讽刺。[6]

天纪三年(279年,晋泰始五年),张悌由军师加封为丞相、山都侯,与何植、滕脩等人统管军事。[7][8]不久后,晋武帝派司马伷王浑杜预王濬等率军二十馀万人,兵分六路,大举伐吴。[9]天纪四年(280年,晋泰始六年)正月,王浑军向横江(今安徽省和县)进发,接连进克吴军要塞。[10]张悌奉命与丹阳太守沉莹,副军师、右将军诸葛靓,护军孙震率领精兵两三万人前往迎战。[11][12]

大军进至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北),与王浑军隔江相对。副将沉莹料定长江上游的荆州必将失守,建议张悌固守于此,以逸待劳,等待晋国水军到了后决一胜负,如果轻易出击,一旦大败,后果不堪设想。张悌则认为,如果等到晋国水军从蜀地攻过来,吴军一定军心大乱,局面将难以收拾,不如趁现在渡江决战,如果能赢便可率逆江而上,乘胜迎击由蜀地而来的晋国水军。[13]于是率军渡江西进,在杨荷桥包围了晋将张乔的七千兵马,迫使张乔投降,取得首捷。副将诸葛靓建议张悌将降军全部杀掉,免留后患,被张悌以“杀降不祥”拒绝。[14]

张悌安抚降军之后继续西进,在版桥与晋将张翰周浚结阵对峙。沉莹率领以陷阵闻名的丹阳锐卒三次冲阵都未能攻破晋军的阵型,退兵时出现破绽,被晋将薛胜蒋班趁机进攻,吴军阵势顿时土崩瓦解,先前的降将张乔趁乱在后方叛变,吴军因此大败,死伤惨重,张悌被晋参安东军事刘彪生擒,终与孙震、沉莹全都战死,传首洛阳,仅诸葛靓逃归。[15][16][17]

吴军大败,诸葛靓和五六百名士兵撤退,经过接张悌,张悌不肯撤退并说:“且天下之存亡总有定数,岂只我一个所知道,如今何故不自取而死呢?”。流泪对诸葛靓说:“在我还是儿童的时候,是阁下的丞相提拔,我经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的照顾。今我以身为社稷殉国,又为什么要逃走呢?不用牵着我了”。诸葛靓流泪放手,走了百馀步,已看到张悌被晋军所杀。[18]张悌全军覆没后,吴国再也无力回天,不久后便向晋国投降。

人物

逸闻

  • 张悌手下有一个叫柳荣的人,随军过江时病死在船上,病死两天以后,突然大叫“人缚军师(即指张悌)!人缚军师!”然后活了过来。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在北斗(道教传说中掌管死亡)门下看见有人绑着张悌,感到非常能惊讶,不自觉的大声问道:“为什么抓张军师!”于是就被人赶了回来。结果就在这一天,张悌战死。柳荣一直到晋元帝时还在世。[19]

评价

  • 陆凯:“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脩及族弟,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艺术形象

  • 三国演义》中,张悌于第一百二十回登场,其事迹大体和历史相符合。小说中提有赞诗一首:杜预巴山建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已拼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20]

注释

  1. 《襄阳记》:悌字巨先,襄阳人,少有名理。
  2. 《襄阳记》: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这里的诸葛家丞相,大概是指诸葛恪。诸葛亮是蜀的丞相,故不可能提拔吴势力的张悌,而诸葛瑾在吴却没有担任过丞相一职,而诸葛恪则有记载出任丞相的事情。据许嵩《建康实录》卷十记载:建兴元年、加恪(诸葛恪)都督中外诸军事、荆扬二州牧、丞相、阳都侯。”
  3. 《襄阳记》: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4. 《襄阳记》曰: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叡承之,继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昔楚剑利而秦昭惧,孟明用而晋人忧,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5. 《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建衡元年,疾病,晧遣中书令董朝问所欲言,凯陈:“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国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复严密故迹,亦不可听。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愿陛下重留神思,访以时务,各尽其忠,拾遗万一。
  6. 《吴录》曰:悌少知名,及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
  7. 《三国志·吴书·孙晧传》:(天纪三年)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
  8. 《建康实录·吴后主》:秋七月,以张悌为丞相、领军师将军,率牛渚督何祯、滕脩等总戎。
  9. 《资治通鉴·晋纪二》:(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
  10. 《资治通鉴•晋纪三》: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攻吴镇戍,所向皆克。
  11. 《资治通鉴•晋纪三》: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沉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二万渡江逆战。
  12. 《襄阳记》曰:晋来伐吴,晧使悌督沉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13. 《襄阳记》曰:至牛渚,沉莹曰:“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自清,上方虽坏,可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曰:“吴之将亡,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
  14. 《晋纪》: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阳太守沉莹帅众三万济江,围城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悌曰:“强敌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杀降不祥。”靓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伪降以缓我,非来伏也。因其无战心而尽坑之,可以成三军之气。若舍之而前,必为后患。”悌不从,抚之而进。
  15. 《晋纪》:与讨吴护军张翰、扬州刺史周浚成阵相对。沉莹领丹阳锐卒刀楯五千,号曰青巾兵,前后屡陷坚阵,于是以驰淮南军,三冲不动。退引乱,薛胜、蒋班因其乱而乘之,吴军以次土崩,将帅不能止,张乔又出其后,大败吴军于版桥,获悌、震、莹等。
  16. 《晋书·周浚传》: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晧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
  17. 《晋书·武帝纪》:王浑、周浚与吴丞相战于版桥,大破之,斩悌及其将孙震、沉莹,传首洛阳。
  18. 《襄阳记》曰:遂渡江战,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曰:“且夫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儿童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19. 《搜神记》曰:临海松阳人柳荣从悌至杨府,荣病死船中二日,时军已上岸,无有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缚军师!人缚军师!”声激扬,遂活。人问之,荣曰:“上天北斗门下卒见人缚张悌,意中大愕,不觉大呼,言‘何以缚张军师’。门下人怒荣,叱逐使去。荣便去,怖惧,口馀声发扬耳。”其日,悌战死。荣至晋元帝时犹在
  20. 参见《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参考资料

官衔
前任:
左丞相陆凯
右丞相万彧
孙吴丞相
279年—280年
继任:
孙吴灭亡

Template:吴国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