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松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20年1月1日) |
張天松(1909-1934),江西省德興縣人,1928年入黨。1932年後,歷任閩浙贛團省委組織部部長、省蘇維埃政府經濟部部長等職。1934年底犧牲。[1] 革命烈士,贛東北早期優秀共產黨員之一,傑出的工農運動領袖。[2]
張天松 | |
---|---|
出生 | 江西省德興縣 |
逝世 | 1934年 |
職業 | 革命烈士 |
知名於 | 傑出的工農運動領袖 |
目錄
生平經歷
張天松烈士於1909年7月30日出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3月當選為德興縣蘇維埃執委會執委,後擔任團縣委書記。1930年任贛東北特區團委組織部副部長。1930年8月,任贛東北行動委員會委員。1931年3月,任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常委兼經委會主席。1931年9月,黨中央將贛東北特區改為贛東北省後,當選為贛東北省首屆省蘇維埃政府常委兼經委會主席。1932年2月,兼任贛東北省赤衛軍總指揮,並負責機關保衛工作。1932年12月11日,在閩、浙、贛省第一次黨代會和工農兵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省委常委、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團成員,兼任省蘇維埃經濟部長和糧食部長。蘇區肅反擴大化時,於1934年年底被以「AB團」、「改組派」等罪名錯殺。解放後,平反昭雪。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張天松烈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3]
事跡編輯
忠誠的革命戰士
張天松烈士出生在弋德橫三縣交界磨盤山下的德興縣萬村鄉大田村,村後山林茂盛、蒼松挺拔,中間有一大塊田畈和一條小溪,翻過村莊的後山林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全國著名的民族英雄方志敏的故鄉。張天松烈士家庭貧窮,共有兄妹7人,他排行老五,也叫五崽,父母很期望家裡有個「出頭之日」,決心全家節衣縮食送他進私塾讀書。張天松烈士天資聰明,所學詩文背誦如流,成績屢列前茅。由此,被小梅塢一個紳士盛賢生看中。這個紳士在南昌工作,沒有兒子,想招張天松烈士為義子。由於家中生活困苦,其父母被迫答應。1924年,張天松烈士被盛賢生帶到南昌讀書,在南昌讀書期間認識了方志敏,在方志敏的教育啟發下,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激發了革命熱情,積極幫助方志敏傳遞《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1926年10月,張天松烈士毅然與盛賢生脫離了義父子關係,輟學回鄉與方志敏、方遠輝、邱靈通等同志一道在家鄉宣傳馬列主義,號召貧苦農民團結起來與豪紳地主作鬥爭,成為了德興農協領導骨幹。同年11月經祝炎介紹加入了共產黨。12月4日,祝炎在張天松烈士家召開黨員會議,成立了中共德興支部,張天松烈士當選為支部委員。
1927年4月12日,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殘殺共產黨人。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決定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實行土地革命。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同志先後回到家鄉召集弋橫德三縣黨員會議,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號召全體黨員深入發動群眾,秘密開展「上名字」運動,以村為單位組建農民革命團,積極準備舉行武裝暴動。不久,方志敏組織發動了震撼贛東北的弋橫暴動,張天松烈士積極參加了暴動,並成為此次暴動磨角橋暴動區一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爾後,張天松烈士又與方遠輝一道在萬村一帶從事創建蘇區的秘密活動,並組織發動了大田、蘇家等十八個村子的農民暴動,搗毀了蘇家大地主馬洪元的反動巢穴,沒收其全部財產,並將他遊行示眾後處決。十八村暴動的成功,首先在德興豎起了蘇維埃的紅旗,有力地推動了德興農運發展,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1930年秋,張天松烈士偕同黃柏共產黨員徐火水等人,採取政治攻勢瓦解敵軍,同時派人打入敵軍內部等方法,迫使駐黃柏塘的國民黨36旅12連投誠,編入紅軍四、五、六連,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因張天松烈士功績顯著,上級黨委提升他為贛東北特區團委組織部副部長。
1932年,國民黨發動第四次反革命圍剿,組織上任命張天松烈士兼任省直機關赤衛隊長,負責機關保衛工作。他帶領省蘇維埃機關幹部轉戰在橫峰葛源和德興梅溪尚和一帶。當赤衛隊轉到尚和村時,張天松烈士預料敵人會來擾亂,他設計埋伏,作好戰鬥準備。敵軍果然中計,當晚向張天松烈士他們的駐地進攻,遭到赤衛隊的猛烈攻擊,一舉殲敵百餘人,收繳槍支百餘條。在這場戰鬥中,由於張天松烈士指揮得當,大戰告捷,受到省委表揚,被提拔為省赤衛軍總指揮。 [4]
睿智的經濟能手
張天松烈士在擔任省蘇主席團成員、執行委員兼經委會主席期間,國民黨對蘇區實行殘酷經濟封鎖,造成蘇區原材料、食鹽等物資奇缺,經濟非常困難。方志敏對張天松烈士說:「不能做好財政工作,就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要多想辦法,廣開財源,我們既要抓打土豪籌款的來源,更要抓好蘇區的經濟建設。」張天松烈士遵照方志敏的指示,全力發展經濟。
在商業貿易方面,張天松烈士排除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干擾,以無私無畏的革命膽略,在全國率先開放對「白」區的商業貿易,在「赤」「白」交界的蘇區邊境村鎮設立了19個對外貿易處,與「白」區商人開展商業貿易,進口蘇區緊缺物資,出口蘇區特產;在信江、樂安河上建立了4個船舶檢查局,依法對過往商船徵稅,並與商船業主開展商業貿易。
在工業生產方面,張天松烈士發行公債、銀行股票、消費合作社股票,引進大量資金用來發展蘇區經濟,先後在弋陽、德興、橫峰、鉛山等地辦起了造紙、被服、紡織、織襪、印刷、鑄鍋、農具、製糖、硝鹽等工廠,其中造紙廠就有13個。當時,各廠生產都是手工操作,產量不高。張天松烈士就常常深入基層,了解各縣蘇區的實際情況,督促各縣、區、廠搞好生產管理,精打細算節約原材料,提高產量、質量。因張天松烈士平易近人,深受工人們的愛戴。在他的影響下,各廠的工作人員積極性高漲,生產了大批的生產和生活用品,保障了蘇區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為發展蘇區經濟作出了積極貢獻。此外,張天松烈士還指示貿易處和船舶檢查局要千方百計從屯溪、上海進口大批洋源兵工廠緊缺的鋼管、銅絲、紅硝、工具等器材,確保了兵工廠生產的需要,造出了大量武器,徹底改變了贛東北紅軍初創時「人比槍多、槍比子彈多」的困難局面,為紅軍的有利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受到省蘇維埃政府表彰,方志敏同志稱張天松烈士為「工業建設能手」。
在農業生產方面,緊抓糧食生產,開展科學種田,興修水利,培育良種,改良土地,並以村為單位組織犁牛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互相調劑耕牛、互相支援農具。同時,大力發展多種經營,落實了二萬斤棉花種植任務,並號召蘇區人民種植甘蔗、藥材、苧麻、茶葉等經濟作物,圈養家禽,確保了蘇區人民的生活安定。
贛東北的經濟工作「紅色商貿」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他稱讚贛東北「有很好的創造」,「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是堅強的蘇維埃陣地」;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稱之為「典型的紅色根據地」。贛東北省被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蘇維埃模範省」的光榮稱號。
1933年秋,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中央代表曾洪易瘋狂地推行肅反擴大化,對反對、抵制其錯誤做法的幹部實行無情鬥爭,殘酷打擊。1933年10月,張天松烈士被其以「AB團」、「改組派」等莫須有的罪名撤銷領導職務。但由於方志敏的極力保護,暫時免遭殺害。1934年5月,張天松烈士被下放到橫峰葛源制傘廠當會計,同年11月,方志敏奉命率紅十軍團北上抗日,曾洪易趁方志敏不在,以省委書記名義重新控制省委,並於年底將張天松烈士殺害。張天松烈士犧牲時,年僅25歲。1994年,德興市委、市政府將張天松烈士重新安葬於德興革命烈士陵園。 [5]
文獻來源
- ↑ 張天松簡介紅色記憶網2016-10-17
- ↑ 磨盤山上一勁松——紀念張天松烈士誕辰100周年中國銅都·德興網2016-10-17
- ↑ 磨盤山上一勁松——紀念張天松烈士誕辰100周年中國銅都·德興網2016-10-17
- ↑ 張天松中國軍網
- ↑ 磨盤山上一勁松——紀念張天松烈士誕辰100周年中國銅都·德興網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