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煜
张大煜(1906年1月15日-1989年2月20日),男,字任宇,出生于江苏江阴,物理化学家[1]、中国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2],中国科学院院士[3]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任所长[4] 。
张大煜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原文名 | Ta yuChang |
出生 |
1906年1月15日 江苏省江阴县长泾镇 |
逝世 | 1989年2月20日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清华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1929年张大煜从清华大学毕业并考取了公费留学德国,前往德累斯顿大学学习胶体与表面化学 ;1933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师、教授;1937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1945年担任交通大学教授兼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1949年被聘为大连大学化工系主任,同时担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2年张大煜所在的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领导,并先后更名为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他一直担任所长;1954年至196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58年至1978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197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任顾问兼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2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张大煜学院成立 。
张大煜早年从事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对石油、页岩油和煤的加工工艺和化学基础研究;领导了催化、色谱、化学激光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
目录
人物生平
1906年1月15日,张大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长泾镇。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南开大学,后转清华大学。
1926年,张大煜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等校学生发起组成大地社,该社由翟凤阳负责,成员有葛春林、袁翰青、张大煜等十余人,他们经常探讨如何"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并多次参加学生运动,为清华脱离外交部管辖,从留美预备学校转为正式大学起到了一定作用 。
1929年,张大煜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公费留学德国和美国,他把留学美国的名额让给了同学,自己赴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学习胶体与表面化学。
1933年,张大煜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讲师、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大煜从北平到长沙,又从长沙辗转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并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研究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大煜从昆明到上海,担任交通大学教授兼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讲授工业化学和胶体化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还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留学回国十余载的经历,使他思想处于彷徨之中,他亲眼看到知识分子在旧中国不可能实现富国强民的理想。
1948年底,张大煜经上海地下党负责人介绍离开上海,绕道香港和朝鲜,于1949年初到达大连。
1949年,大连大学创办初期,张大煜被聘为大连大学化工系主任,同时担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改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2年,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领导,并先后更名为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一直担任所长。
1953年,在张大煜和燃料工业部的积极倡议下,成立了液体研究委员会,张大煜任主任委员。
1954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煤炭研究室基础上改为独立室,名称为中国科学院煤炭研究室(现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张大煜兼任首任所长(1967年1月) 。
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大煜兼任首任所长(1978年) 。
1960年,张大煜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作了《多相催化研究中的表面键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
1961年11月,大连石油研究所正酝酿改名为化学物理所时,张大煜和当时的所党委书记白介夫一起,明确了化学物理所的方向和任务、主要发展的科学领域,并制定出化物所的长远规划。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大煜遭到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抑郁成疾。
1977年,张大煜调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任顾问兼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兼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顾问 。
1989年2月20日,张大煜因病逝世,享年83岁 [5]。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早年从事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抗战时期曾在云南宜良创办利滇化工厂从事褐煤低温干馏。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起第一个石油研究所,开展对石油、页岩油和煤的加工工艺和化学基础研究。60年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石油研究所和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促进了内地科学事业发展。领导了催化、色谱、化学激光和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促进了中国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化肥工业、高能燃料方面的进步组织领导了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新流程的研究开发,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
学术论著
截至1988年,张大煜在胶体化学、吸附和催化作用、催化剂研究、水煤气合成、表面化学研究等方面发表过学术论文30余篇 。
Lottermoser A. Chang Ta-yu. Physic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iron sols. I. The charge of iron oxide sols.on dilution. Kolliodz., 1933,(64):268-79.
Lottermoser A., Chang Ta-yu. Iron Oxide Sols.Ⅱ.The Charge in irregular Series. Kolloid Z, 1933,(65):62-72.
Chang Ta-yu, Peter P. T. Sah. Soy-lean Curd skin as dialysis mem-brare. Seience Repts. Natl. Tsinghua. Univ.,[A]1934,(2):257-261.
Chang Ta-yu, Wang Deh-shi. Electrolytic reduction of m-haloni-trobenzenese to the azo-compounds. J. Chinese Chem.Soc., 1935,(3):218-222.
Chang Ta-yu, Chiao Shou-tsung. Ability of neutra1 salts to permeate a collodion membrane. J. Chinese Chem. Soc., 1935,(3)308-320.
Chang Ta-yu,Chen Kuan-Jung, Yin Chao-Lan. Thermal conducitivity of kaoling toard. Science Repts.Natl. Tsinghua Univ.,[A]1936,(3):539-544.
Chang Ta-yu, Kao Pan.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opper scetate. J. Chem. Eng. China, 1937,(4):160-163.
Chang Ta-yu, Wu Chih, Liu Chang-chiu. Activation of Charcoal by Super-heated Steam,I. Time and Temperature of activation.I. Chinese Chem. Soc., 1936,(4):370-379.
Chang Ta-yu, Lo Chien-pen, Chen Hsin-min. Miscibility of thermally treated castor oil with mineral oil. J. Chem. Eng. China, 1940,(7):11-16.
Chang Ta-yu, Wang Deh-shi. Fractional digestion of reeds and cornstalk. J. Chem. Eng. China, 1940,(7):5-10.
Chang Ta-yu, Lo Chien-pen, Chen Hsin-min. Termal treatment of castor oil. J. Chinese Chem. Soc., 1942(9):66--72.
Chang Ta-yu, Leo Nan-tsuen, Chang Chum-hao. Research on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Petroleum (London), 1957,(20):336-40.
Chang Ta-yu, Leo Nan-tsuan, Chang Chum-hao. Report on Pilot Plant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Chem. Eng. Prog., 1958,54(3):5558.
张大煜,曾奕昌,藏景龄,陈荣.钴催化剂,Ⅱ.表面和由于钴-氧化硅复合体生成的孔结构[J].燃料学报,1957,2(2):128-135.
张大煜,藏景龄.在不同硅胶上,二氧化碳、甲醇和氮的吸附[J].科学通报,1957,(8):239-240.
张大煜,曾奕昌,藏景龄,陈荣.钴-二氧化碳表面复合体存在时,钴催化剂的表面性质[J].科学通报,1957,(8):301.
Chang Ta-yu,Leo Nom-Tsuen,Chang Chun-Hao. Chinese 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of Liquid Fuels. Chem.& Proc.Eng., 1957,38(10):403.
Chang Ta-yu, Leo Nan-Tsuen, Chang Chun-Hao. Untersuchungenuber die Synthese flussiger Brennstoffe in dem Petroleum-Institut,China.brennstoff-chem., 1957,38(12):362.
Чжaн Д аюй.Иэвст.Серия,отдел.xим.,AHCCCP,1959,(2):70-80.
冯奎程,张大煜.用高炉煤气为还原气体生产氢[J].燃料学报,1959,(4):414-416.
张大煜,徐晓.熔铁催化剂的还原条件对表面结构的影响[J].燃料学报,1960,(5):53-56.
Чжан Д Аюй,Цзанцзин-лин,Чжень Жун,Чзень И-чaн.физико-Фимические свой-cтва Поверхноcти кооальтового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пpоблemы кинetики и ка-Tализа AHCCCP,1960,(10):429-434.
李春瑭,朱葆琳,张大煜.常压氢氧燃料电池的研究[J].科学通报,1963,(4):55.
章素,楼南泉,张大煜.催化色谱的某些特征及规律性--镍-氧化硅上丙烯加氢反应的考察[J].科学通报,1964,(2):175.
章素,楼南泉,张大煜.催化色谱动力学I线性平衡时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保留时间及区域半宽问题[J].科学通报,1964,(6):548.
章素,楼南泉,张大煜.催化色谱动力学Ⅱ线性不平衡色谱时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保留时间[J].科学通报,1964,(6):551.
刘建业,张大煜,郭燮贤,吕永安.合成氨反应条件下氮、氢吸附及反应速度的关系--反应速度与吸附等温线[J].科学通报,1966,17(4):171-174.
刘建业,郭燮贤,张大煜.合成氨反应条件下氮、氢吸附与反应速度的关系反应速度的动力学处理[J].科学通报,1966,17(8):355358.
刘建业,张大煜,郭燮贤.氮、氢混合吸附与合成胺反应条件下氮、氢吸附的比较[J].科学通报,1966,17(11):510512.
尹元根,张大煜.分子催化的新发展--金属簇和表面科学对多相催化基础研究的推动[J].化学通报,1980,(1):1-7.
张大煜,蔡启瑞,余祖熙,闵思泽.中国催化研究五十年[J].自然杂志,1982,(11):817.
人才培养
学术思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张大煜担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前后,他总结出科学组织工作中的6大关系:①处理任务和学科的关系,以任务带学科,学科的发展促使为国家解决更多更大的任务;②挑选任务和课题应以国家"最重要"的为前提,本着我们"最合适"的尺度,严肃灵活地挑选;③"赶与超"、"远与近"、大与小"等关系;④集中与分散的关系;⑤学术民主与学术领导两方面的统一关系,就是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⑥处理专业研究和设计、生产单位的关系。
荣誉表彰
1955年张大煜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社会任职
1954年-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3年-1966年;1978年-1982年--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64年-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年-1983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燃料化学学报》主编
个人生活
"文化大革命"时期,张大煜遭到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抑郁成疾。但是,就在这样重重压力下,他仍多次要求开展磁场对化学反应影响的研究,不断提出建立催化剂库等发展催化科学的新建议,坚持为科学献身 。
人物评价
张大煜早年从事胶体和表面化学以及人造燃油的研究;在大庆油田开发以后,组织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高能燃料、色谱、激光和化工过程的研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石油、煤炭化学的研究基地,并为中国培育了几代研究人才。他培植了严谨的优良学风,并为创建界面与光催化研究室,强化采油界面现象研究等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做出了贡献。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谦虚和蔼,待人宽厚,善于发挥他人之长,深受同行们的崇敬,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组织和发展中国的人造石油、石油炼制、催化科学、化肥工业、化学工程、色谱、激光和相应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贡献。他为中国科研事业、教育事业和中国第一个石油化学和煤炭研究基地的创建与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光荣《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评)
后世纪念
大连理工大学张大煜学院
2016年4月,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举行"张大煜学院"揭牌仪式,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和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院士分别代表双方为"张大煜学院"揭牌,张大煜学院将打通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界限,建立8年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
参考来源
- ↑ 每日一星|物理化学家 张大煜 ,个人图书馆, 2019-09-26
- ↑ 张大煜: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 ,百度, 2021-06-30
- ↑ 张大煜 ,中国科普作家网, 2020-11-28
- ↑ 张大煜 物理化学家 ,本地屋, 2022-01-08
- ↑ 张大煜: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 ,大观新闻, 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