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德語: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德語:[ˈfʁiːdʁɪç ˈvɪlhɛlm ˈniːtʃə]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出身德國的古典語言學家和哲學家。他也以創作詩歌和音樂作品為副業。他最初是普魯士公民,1869年移居瑞士的巴塞爾後,他應自己的要求成為無國籍人,基督教批評者。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反對放縱歐洲建立的拉丁教會。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1],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2]。
目錄
簡介
24 歲時,完成學業後,他被任命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副教授。1879 年,他因健康原因辭去教職。此後,他開始四處旅行,以尋找適合其健康狀態的環境,主要是在意大利和瑞士。1889 年起,他患有越來越多的精神障礙,使他無法工作。他在餘生中接受母親及妹妹的照護,最後於1900年去世。人們長期懷疑梅毒的長期影響,在他的疾病過程中發揮作用;然而,愈來愈多研究者對此提出質疑;近來,根據他的醫療檔案的評估得出的結論是,如遺傳性腦中風(CADASIL)這類疾病也可能導致他在生命結束時的精神錯亂。
叔本華的哲學給年輕的尼采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後來擺脫了悲觀主義。他的作品包含對道德、宗教、哲學、科學和藝術形式的嚴厲批評。在他看來,當代文化比古希臘文化還要弱。他一再攻擊的目標首先是基督教道德以及基督教和柏拉圖主義的形而上學。他質疑一般真理的價值,從而成為後現代哲學途徑的先驅。他關於「超人」、「權力意志」或「永恆回歸」的概念,引起了人們的解釋和討論。
尼采並沒有創造出系統性的哲學。他經常選擇格言作為他思想的表達方式。他的散文、詩歌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寫作風格,使他被認定為一位作家。
視頻
弗里德里希·尼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宗教改革500周年:馬丁·路德在沃爾姆斯大會,搜狐,2019-09-27
- ↑ 神聖羅馬帝國(16)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搜狐,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