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

列寧(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

列寧是他參加共產主義運動後的化名,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並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形成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同時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和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目錄

目錄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人物榮譽

個人著作

個人生活

人物評價

人物爭議

思想理論

歷史貢獻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原姓烏里揚諾夫),1870年4月22日(俄歷4月10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市(現稱烏里揚諾夫斯克市)。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耶維奇·烏里揚諾夫是平民知識分子,先後任中學教員、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視察員和總監。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出身於醫生家庭,喜愛音樂和文學。

1879年8月28日,列寧進入辛比爾斯克古典中學學習,學習成績優異。1887年6月22日中學畢業時獲金質獎章。[1]

1887年5月,在列寧即將中學畢業之際,哥哥亞歷山大因參與民意黨組織的謀刺沙皇的行動被反動當局逮捕殺害。[1]

1887年7月,列寧全家來到喀山定居。8月,列寧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年底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捕並遭放逐。翌年秋列寧返回喀山,加入費多謝耶夫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小組,開始系統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成為馬克思主義者。[2]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

1889年5月,列寧全家遷往薩馬拉城。

1891年,21歲的列寧以校外生的資格通過了彼得堡大學的畢業考試。並被授予優等生畢業文憑。

1892年,他開始組織了當地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並將《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俄文,還寫下了第一本著作《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

1893年8月,列寧移居彼得堡。這時的列寧已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

1894年,寫成《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書,對民粹派的經濟政治理論、特別是唯心主義世界觀進行全面批判。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創立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2月,他再次被捕入獄。

1897年2月,14個月的獄中生活後,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3年中,他開始使用「列寧」這個筆名。

1899年,在流放地完成《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從而徹底清算了民粹派的錯誤理論。

1900年2月,列寧在西伯利亞的流放結束,回到彼得堡後不久轉赴西歐,赴瑞士日內瓦大學留學,然後又到斯圖加特、慕尼黑、萊比錫、布拉格、維也納、曼徹斯特和倫敦,從事反政府的職業政治活動。在德國慕尼黑他與馬爾托夫合作創辦了第一份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報紙《火星報》,然後先後在萊比錫、倫敦出版。期間他使用過很多別名,最終以「列寧」作為正式名。

1901—1902年,撰寫了日後在俄國革命中極具影響力的《怎麼辦?》一書。該書明確表示反對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批評黨內的「經濟派」路線,認為落後群體應接受先進群體的領導,要求把黨建設成一個以「職業革命家」為先鋒核心、有着嚴密組織紀律的機構(即民主集中制)。

1903年7月30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魯塞爾召開代表大會,會上形成了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布爾什維克」的意思是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生,標誌着列寧主義的形成。

1905年11月,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列寧回到祖國直接領導革命,並提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列寧又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間,他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一系列著作,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1906年,列寧被選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主席團。

1907年12月,革命失敗後,列寧離開俄國,流亡在西歐的巴黎等地,在相對貧困的條件下堅持從事政治寫作。

1909年,列寧為回應對社會主義革命問題的爭論,他在完成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日後成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

1912年,列寧參加歐洲各地的社會主義集會活動,如的布拉格代表會議。列寧曾在巴黎與社會主義革命者依涅莎·阿爾曼德相識,兩人建立了秘密的情人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又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闡明了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列寧批評那些支持本國戰爭的社會民主黨,聲稱第二國際已經死亡,提出了「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的口號。戰爭期間,他居住在奧地利波羅寧鎮時,曾被當局短暫扣押。

1914年,列寧搬到中立國瑞士的伯爾尼,後來又搬到了蘇黎世

1915年8月,列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也可能取得勝利。9月,他在瑞士參加了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齊美爾瓦爾德會議。列寧作為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領導人,主張應把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階級戰爭,呼籲工人階級藉機發動內戰奪取政權。而會議中的多數派否決了他的主張,認為應把會議綱領限制和平主義的範圍之內。在第二次於瑞士的召開的反戰會議中,他率領齊美爾瓦爾德左派重申主張,但最後只得到了一個妥協的宣言。

1916年春,列寧在蘇黎世完成了另一部理論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批判論敵考茨基的同時,也普及了後者在19世紀的正確觀點。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被徹底推翻,成立了以社會革命黨和立憲民主黨為主的各黨派聯盟俄國臨時政府。同時彼得格勒也成立一個蘇維埃。此時尚在中立國瑞士的列寧深知自己需要馬上返回俄國,但由於鄰國陷入了一戰無法直接通行。儘管如此,瑞士社會民主黨人弗里茨·普拉廷積極與德國當局協商,德國也希望能利用列寧緩解同俄國在東線的戰事,於是同意協助列寧乘坐由德國安排的「密封列車」回國。列寧穿越德境後乘船到達瑞典,在瑞典社會民主黨人奧托·格日姆倫、圖雷·尼曼等人的幫助下,他順利經過斯堪的納維亞,於1917年4月16日乘坐火車到達彼得格勒的芬蘭站。列寧歸國後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指出俄國革命必須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反對所謂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抗議其故意拖延立憲會議選舉,並提出「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起初由於他政治上的左傾使黨陷入了孤立,然而後來他的不妥協立場卻使所有不信任臨時政府的人把布爾什維克視為自己的盟友。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社會革命黨領導人克倫斯基等則污衊列寧是德國派來的間諜。

1917年7月,彼得格勒發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國臨時政府鎮壓了布爾什維克所支持的示威遊行的工人和士兵,並宣布通緝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暫時放棄了武力奪權的想法。他潛伏至拉茲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繼續指導革命鬥爭,8月9日離開俄國本土到達芬蘭(當時處於半獨立的處境),在此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寫作。9月7日,俄軍總司令科爾尼洛夫發動旨在推翻臨時政府的政變,後者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的赤衛隊求援。政變最終被粉碎,而布爾什維克也藉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列寧分析了新的形勢後,9月12-14日給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委員會和莫斯科委員會寫的兩封指示信里,明確提出了通過起義奪權的方案,並於同年10月7日從芬蘭秘密返回彼得格勒。列寧起草了由黨中央全會通過的武裝起義的決議,於1917年10月24日夜間到達斯莫爾尼宮親自指揮起義。

11月7日,列寧發動了十月革命,擁護布爾什維克的工人、士兵和水兵於次日凌晨2點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宣告推翻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人民委員會,並表示立即舉行立憲會議選舉,並要求排除立憲民主黨,建立清一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府,即「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同月8日,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2月20日,列寧提議組建了一個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簡稱契卡)。任命捷爾任斯基為契卡主席。

1918年1月15日,人民委員會通過了建立紅軍的法令,任命托洛茨基為軍事人民委員和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2月,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人民委員會告俄國勞動人民書》。3月,列寧領導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第七次代表大會,布爾什維克黨正式更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簡稱「俄共(布)」。同年頒布憲法,將國家的正式名稱定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8月30日,列寧在首都莫斯科郊外米赫爾松工廠對工人演講後剛要踏上汽車,一位女性上前與其交談,正在列寧回答她時,一支握勃朗寧手槍的手在三步遠的近距離伸了出來,接着響起了三聲槍響。第一發子彈擊中列寧左肩,第二發擊中他的左胸並穿頸而過,第三發卻打中了正在與他談話的女性。列寧當即倒地不省人事。此次暗殺事件給列寧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很多人相信他晚年的中風與此有關。卡普蘭是社會革命黨成員。事件發生不久後她就被契卡逮捕,卡普蘭承認自己刺殺了列寧,並表示幕後無人指使,完全是個人所為。11月3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工農國防委員會,任命列寧為主席。

1919年3月,列寧主持共產國際成立大會。親自領導了共產國際的前4次代表大會。在這些代表大會上,列寧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科學地闡明俄國十月革命的國際意義以及各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多樣性,闡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論述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思想。在1919年8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以列寧為首的委員會起草的新黨綱。

1920年5月,列寧寫成《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針對當時西歐一些國家成立不久的共產主義政黨內部的「左」傾思潮,闡明馬克思主義一系列重要策略原理,強調革命原則性應與策略靈活性結合起來。同年10月發表《青年團的任務》,首次提出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概念,比較完整地論證了共產主義道德的產生、發展和實質,論述了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意義和方法。

1922年4月24日,由於緊張的革命與戰爭,在暗殺之前列寧的健康已經受到嚴重損害。子彈留在他的頸部,靠脊柱很近,約1cm,當時的醫療條件無法安全取走子彈。由一位德國醫生為列寧實施手術取出了子彈。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12月,第二次發生中風後,他停止政治活動。列寧在第一次中風以後,完成了一份遺囑並交給了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評論了六位蘇共的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其中對斯大林的看法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由於同期列寧和斯大林在關於外貿壟斷和格魯吉亞事件問題上發生嚴重爭執。

1923年1月4日,列寧又為他的口授記錄作了一個補充,是專門針對斯大林的:斯大林太粗暴,這個缺點在我們中間,在我們共產黨人的來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總書記的職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議同志們想個辦法把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另外指定一個人擔任總書記。3月5日,列寧得知妻子克魯普斯卡婭被斯大林辱罵和恐嚇後十分憤怒,向斯大林提出絕交。斯大林向列寧道歉,最終事情平息。同月,他第三次中風後,直到去世一直臥床不起,也不能說話。

1924年1月21日18時50分,列寧在戈爾基村去世,終年53歲。有90餘萬人出席追悼大會時瞻仰了列寧的遺體並默哀。視列寧為良師益友的孫中山聞訊後致悼詞:茫茫五洲,芸芸眾生;孰為先覺,以福齊民?伊古迄今,學者千百,空言無施,誰行其實?惟君特立,萬夫之雄;建此新國,躋我大同。並世而生,同洲而國;相望有年,左提右挈。君遭千艱,我丁百厄;所冀與君,同軌並轍。敵其不樂,民乃大歡;邈焉萬里,精神往還。天不假年,與君何說;亘古如生,永懷賢哲。

為政舉措

1917年11月,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列寧起草《告俄國公民書》,宣告臨時政府被推翻,政權轉到軍事革命委員會手中,十月武裝起義獲得勝利。翌日晚,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關於成立工農政府的決定》。大會宣布組成以列寧為主席的第一屆工農政府——人民委員會。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

1918年2月,德國軍隊向俄國大舉進攻,蘇維埃政權面臨嚴重威脅。為了贏得暫時的和平時機來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同德國簽訂和約。在布爾什維克黨執政後召開的俄共(布)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關於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的決議——《關於戰爭與和平的決議》。

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隨之進一步發展並趨於成熟,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對世界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後,在革命之中失敗的俄國地主資產階級不甘心就此失敗而退出歷史舞台,逃到俄國北部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克倫斯基等人糾集了哥薩克部隊,在反動軍官克拉斯諾夫的率領下向首都彼得格勒進攻,妄圖顛覆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以社會革命黨人為首的「救國革命委員會」因不滿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的一些舉措,在彼得格勒發動士官生叛亂;此外,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的仇視加上帝國主義本身貪得無厭的掠奪野心,對新生的俄國政權虎視眈眈,妄圖一舉吞噬社會主義俄國。列寧指出,蘇維埃國家「處於非常不穩固且極其危急的形勢之下,迫切需要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堅定不移地推行無產階級專政是鞏固蘇維埃政權最根本的舉措」。

經濟方面

列寧在1918年就有制定國家電氣化計劃的打算。1920年,他提出了著名的口號:「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同年,蘇俄成立了俄羅斯國家電氣化委員會,吸收了200多位科學家和工程師,用了10個月的時間擬定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電氣化計劃,簡稱全俄電氣化計劃。預計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新建發電站30座(20座火力發電站和10座水力發電站)。該計劃於同年12月在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上通過。列寧十分重視這個計劃,把它稱之為「第二個黨綱」。

在1918年至1921年的俄國內戰時期,列寧為最大限度的保障蘇俄政權得到充分的物資供應,同時也嘗試直接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於是在1918年6月,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通過了實施「戰時共產主義」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包括:強制徵收農民除維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糧食(即餘糧收集制),國有化所有大中企業,國家壟斷所有外貿活動,禁止商品交易並實行計劃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的管理制度,罷工者即行槍決等。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很快就導致了經濟崩潰,到1921年,俄國的重工業產量只有一戰前1913年的20%,1918年至1920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而莫斯科的人口也減少了50%。而餘糧收集制也嚴重打擊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成為日後饑荒的主要原因。

由於長期的內戰和餘糧收集制的實施,糧食供給明顯下降,而在內戰基本結束之後,蘇俄當局卻沒有終止及時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1921年春季出現了波及30多個省的嚴重饑荒,據估計期間全俄約有500多萬人餓死,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同期的農民也對蘇俄政權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發生了反抗征糧的坦波夫叛亂。1921年2月21日,彼得格勒發生了喀琅施塔得事件,曾經在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動,他們要求實現言論自由、解除貿易限制、重新選舉一個「沒有布爾什維克的蘇維埃」。列寧派加里寧前往勸說無效後決定使用武力,令托洛茨基和圖哈切夫斯基攻陷喀琅施塔得平息了水兵暴動。

1920年至1921年間連續發生的國內叛亂使列寧承認:「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裡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於是自1921年3月21日開始,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其主要內容為:廢除餘糧收集制,實施實物稅;停止配給制,允許商品買賣;放鬆外貿管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允許一定程度的私企經濟等。新經濟政策使蘇俄經濟逐漸走向恢復,至1928年,俄國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地恢復到1913年的水平。該政策於1928年被斯大林廢除。

軍事方面

1918年春,美、英、法、日、德等帝國主義國家相繼入侵俄國,妄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國內地主資產階級的反革命勢力也乘機發動叛亂。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奮起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粉碎反革命叛亂。8月30日,列寧在參加莫斯科河南岸區米歇爾遜工廠群眾大會時,遭到社會革命黨恐怖分子范·耶·卡普蘭槍擊而受重傷。列寧傷未痊癒即投入保衛蘇維埃政權的繁重工作。11月30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成立工農國防委員會,任命列寧為主席。

列寧為組建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組織動員紅軍戰士奔赴前線抗擊敵人,親自視察軍事院校指導工作,組織普遍軍訓培養後備部隊;為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他從工農中選拔優秀幹部擔任紅軍指揮人員,選派大批優秀黨員擔任紅軍政治委員。為了保證前線的勝利,列寧領導蘇維埃政府把一切工作轉入戰時軌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下,俄國人民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粉碎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勢力的武裝叛亂,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外交方面

從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至1924年列寧逝世為止,在列寧領導下,蘇維埃俄國高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旗幟,把維護民族平等和獨立自主,爭取世界和平和國際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奉為自己對外政策的指導原則,不斷取得外交鬥爭的勝利.這不僅為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而且在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上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爭取和平的鬥爭和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馬克思曾科學地預見到,資本主義必然為新社會所代替,這個新社會的國際原則將是和平的,隨着剝削的消滅,各民族之間的仇視也會消滅.列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了這些原則.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就把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爭取世界和平,作為蘇俄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

1919年7月25日,蘇俄政府首次表示要歸還中國被占領土,「蘇維埃政府把沙皇政府從中國人民那裡掠奪的或與日本人、協約國共同掠奪的一切交還給中國人民以後,立即建議中國政府就廢除1896年條約、1901年北京協議及1907年至1916年與日本簽訂的一切協定進行談判」;1920年,再次聲明類似主張。

但是,蘇俄兩次對華宣言僅僅是為了瓦解其在國際上極其孤立,而對華拋出的煙霧彈,雖然北洋政府當局多次派員與蘇俄磋商,但蘇俄拒不從喀爾喀蒙古退兵,亦拒不放棄中東鐵路。

人物榮譽

前蘇聯授予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蘇聯公民的最高獎。最初於1925年設立,但1935--1956年沒有頒獎。1957年重新頒獎,同年還增設了列寧文學與藝術獎。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頒發兩年一度的列寧獎。其中25項為科學與技術獎,5項為文學、藝術和建築獎。1970年增設了獐文學獎。每項獎金都是1萬盧布。

列寧勳章

1926年7月8日,紅軍總指揮部部長列維奇維姆建議為已經擁有四枚紅旗勳章的人頒發新勳章「伊里奇勳章」。但當時俄羅斯內戰已經結束,對軍功章的需求不大。因此直到1930年4月6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才發布法令設立列寧勳章,為當時蘇聯的最高榮譽。列寧勳章是用來獎勵那些為革命運動、勞動、保衛社會主義國家、增進人民之間友誼和合作、促進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列寧勳章還可以授予國外的單位和個人。按規定列寧勳章應佩戴於左胸,並放在其他所有勳章的前面。

個人著作

作品名稱 時間 《俄國社會民主主義者的任務》 (1897年) 《談談罷工》 (1899年) 《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 (1899年8月) 《我們的綱領》 (不早於1899年10月) 《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 (1900年11月初) 《中國的戰爭》 (1900年12月) 《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 (1901年) 《怎麼辦?》 (1901年秋—1902年2月) 《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 (1903年7月) 《五一節》 (1904年4月2日〔15日〕) 《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 (1905年10月25日〔11月7日〕) 《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 (1905年11月13日〔26日〕) 《社會主義和宗教》 (1905年12月) 《莫斯科起義的教訓》 (1906年8月29日〔9月11日〕) 《約·菲·貝克爾、約·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馬克思等致弗·阿·左爾格等書信集》 (1907年4月6日〔19日〕) 《公社的教訓》 (1908年3月23日) 《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 (1908年4月3日〔16日〕以前) 《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 (1909年5月13日〔26日〕) 《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 (1913年3月1日〔14日〕)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 (1913年3月) 《民族問題提綱》 (1913年6月) 《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 (1913年9月12日〔25日〕) 《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 (1913年10-12月) 《論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民族綱領》 (1913年12月) 《論民族自決權》 (1914年2—5月) 《民族平等》 (1914年4月) 《關於民族政策問題》 (1914年4月6日〔19日〕以後) 《腐蝕工人的精緻的民族主義》 (1914年5月) 《關於民族平等和保護少數民族權利的法律草案》 (1914年5月6日〔19日〕以後) 《卡爾·馬克思》 (1914年11月) 《第二國際的破產》 (1915年5-6月) 《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自決權(提綱)》 (1916年1-2月)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1916年1-6月) 《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 (1916年7月) 《四月提綱》 (1917年4月) 《革命的教訓》 (1917年7月底) 《國家與革命》 (1917年8-9月) 《革命的任務》 (1917年9月6日(19日〕) 《大難臨頭,出路何在?》 (1917年9月10—14日〔23—27日〕) 《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彼得格勒委員會會議上的發言》 (1917年11月1日〔14日〕) 《論「左派」幼稚性和小資產階級性》 〔1918年5月5日〕 《論我們報紙的性質》 (1918年9月18日或19日) 《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1918年10-11月) 《論「民主」與專政》 (1918年12月23日) 《共產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文獻》 (1919年3月上旬) 《關於用自由平等口號欺騙人民》 (1919年5月19日) 《答美國世界新聞社駐柏林記者卡爾·維干德問》 (1920年2月18日)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4月—5月) 《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為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草擬的) (1920年6月5日) 《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報告》 (1920年7月26日) 《關於無產階級文化》 (1920年10月) (主要作品參考資料)

個人生活

列寧的父親伊里亞·尼古拉也維奇·烏里揚諾夫出身於貧苦家庭,他靠半工半讀求學,後來由於工作勤奮出色當了省的國民教育總監,在教育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列寧的母親雖然是位家庭婦女,但她品質高尚,為人善良正直,知識豐富。他們夫妻關係親密,相敬如賓。他們熱愛孩子,又很重視孩子的教育。這種家庭本身對孩子的成長就必然起着良好的作用。

他的幾位兄弟姐妹也都具有同樣的教養和品德。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時學習成績優異,由於積極參與民意黨謀刺沙皇的準備工作,於1887年被處死刑,死時年僅21 歲,這件事情對列寧影響極大。姐姐安娜從1886 年開始參加革命運動,多次遭到沙皇政府的逮捕。妹妹奧利嘉很有天分,可惜在高等女子學校讀書時患傷寒病去逝了,她和列寧非常友愛,經常在一起閱讀馬克思的著作,思想進步。弟弟德米特里學習成績優異,是一位職業醫生,從1897 年開始從事革命活動。小妹妹瑪麗亞,在大學讀書時也參加了革命活動,成為了一名職業革命家。

他的父親名叫伊利亞·烏里揚諾夫,是辛比爾斯克省國民教育廳的視察員,數學教育家,曾擔任教師。因多年從事國民教育的勞績,晉升為省國民教育總監,並曾獲得貴族稱號。列寧的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是一位醫生的女兒,結婚前住在農村,雖然只受過家庭教育,但由於她勤奮好學,後來仍然通過考試獲得小學教師的稱號。哥哥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曾是喀山大學的優等生,民意黨人青年小組的成員。1887年3月13日,因參加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被殺害。受到極大震驚的列寧從血的教訓中增強了與沙皇專制制度作鬥爭的決心,並堅定地說"我們不走這條路"。

1893年的秋天,列寧來到彼得堡從事秘密革命活動。這個消息很快就在彼得堡的馬克思主義者中間傳開了。

克魯普斯卡婭(全名叫娜傑日達·康斯坦丁諾夫娜·克魯普斯卡婭,1869出生於俄國彼得堡一個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她在學校里,她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開始從事革命活動),當時是馬克思主義小組成員,她聽說從伏爾加河來了一位很有學識的馬克思主義者,並且閱讀了他的一本關於市場問題的著作。著作中那精闢的見解,使她大為欽佩,她渴望着能同這位新來的馬克思主義者見面。

1894年,在彼得堡的一次會議上,列寧結識了這位渴望能看見他的克魯普斯卡婭,會上列寧和大家一起探討俄國革命應走什麼樣的道路,給克魯普斯卡婭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在她心目中,列寧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了不起的馬克思主義者。 此後,每逢星期天,列寧都去給工人小組講課,列寧常常順路到克魯普斯卡婭家裡做客,當時,克魯普斯卡婭在一所工人星期夜校里任教,很了解工人們的生活疾苦、意見和要求,她經常向列寧匯報學校里的情形和工人們的生活。而這一切情況,也正是他很想了解的事情,就這樣他們經常見面,互相交換意見和討論問題。有一次,列寧得了肺炎,克魯普斯卡婭多次去看望他。這樣,他們接觸了解的機會就更多了。共同的事業,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興趣,使他們之間的革命友誼逐漸發展成為了愛情。

1895年12月,列寧因為進行革命活動,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克魯普斯卡婭焦急萬分,她通過地下黨的幫助,先同列寧取得了聯繫,並且經常秘密通信。她還邀請她的一位女友,想辦法去秘密會見列寧,她那位女友笑着說道:「不,你一個人去吧,他想看見的是你,不是我。」 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對於克魯普斯卡婭來說,心裡確是感到甜滋滋的。 可惜的是,克魯普斯卡婭一連去了三次,沒有一次見到列寧。列寧後來知道這事以後,心裡也很難過。 列寧流放以後,她也被捕了,警察當局判處她到烏法流放三年。於是,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姬分別向警察當局提出申請:克魯普斯卡姬讓自己也到列寧的所在地流放(列寧讓她也到自己的流放地去服刑)。警察當局開始不同意。後來經過反覆的鬥爭,警察當局才勉強允許克魯普斯卡婭去舒申斯克,但必須與列寧結婚,在列寧刑滿離開後,克魯普斯卡婭還要到烏法去服滿剩下的刑期。

1898年5月7日黃昏時分,在這樣的情況下克魯普斯卡婭就由她的母親陪同來到了列寧的流放地——西伯利亞東部米努辛斯克縣的舒申斯克村。她們到了舒申斯克村列寧去打獵去了還沒回來。 掌燈時分,列寧帶着獵物回來了,老遠就看到自己的房間裡亮着燈光。不免有些奇怪,便去找房東打聽。風趣詼諧的房東和列寧開了個小玩笑,她說:可不得了啦,村裡的一個醉漢耍酒瘋,闖進了你的房間,將書扔了一地,你快去看看吧!列寧聽後趕緊向屋裡奔去,正好這時克魯普斯卡婭從房裡走出來,他們險些撞個滿懷。房東在一旁見了,笑得前仰後合,他為這一對青年戀人在苦難中相會而高興。克魯普斯卡婭一到舒申斯克,警察當局就威脅說,如不馬上結婚,就要將她押送到烏法。他們只得立即準備結婚,可是警察當局卻又故意刁難,拖了兩個月才發給他們結婚證書。[1]

1898年7月10日,由幾位同村的農民當證婚人,列寧和克魯普斯卡婭舉行了婚禮。婚後,他們互敬互愛,他們認為夫妻之間如果沒有最大的信任,共同生活是不能設想的。他們之間曾訂了一個夫妻「條約」:互不盤問。以後又補充了一條:如果互相有了意見,絕不隱瞞。不論是列寧還是克魯普斯卡婭,在婚後幾十年的生活中誰都沒有違反過這些「條約」。

列寧在家裡對她,總是象在革命隊伍中對待同志一樣體貼入微,倘若克魯普斯卡婭身體稍有不適,列寧就非要動員她去就醫不可,生怕因診治不及時而使病情加重。

人物評價

俄國人民掉進泥潭苦苦掙扎,對於他們來說最壞的事情莫過於列寧的誕生,而第二壞的事情則是他的死亡。(英國首相丘吉爾評)

列寧演說中的邏輯好像萬能的觸角,用鉗子從各方面把你鉗制住,使你無法脫身:你不是投降,就是完全失敗。」 「至於列寧和彼得大帝,那麼彼得大帝是滄海一粟,而列寧是整個大海。(斯大林評)

在多個世紀的歷史中,成千上萬的領導人和科學家提出眾多理論,但從未被實踐。而列寧是一個例外。你不僅積極發聲,而且還將自己的語言變為現實。你創建了一個新國家,你向我們指出了共同鬥爭的道路,你將作為一個偉大人物,永遠活在被壓迫民族的心裡。(孫中山評)

我一直很欽佩他作為政治家的傑出才能以及他的決心、精力和真正的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我敢肯定,如果他活着,他仍然會為他的國家做很多事情,因為他是一個懂得評估各種情況並找到解決方法的人。(法國前總理愛德華·埃里奧特評)

自他去世後幾年間,列寧成為俄羅斯和整個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着時間流逝,他的理論不斷煥發生機,他是現在為數不多的不朽世界人物之一。列寧仍然活着,不是在紀念碑和畫像上活着,而是活在成千上萬工人的心中,他們受到列寧的啟發,激發了對美好未來生活的希望。(印度前總理尼赫魯評)

人物爭議

有關列寧的確切死因,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猜測的話題。醫學專家在解剖並仔細分析列寧大腦時發現了什麼?哲學副博士、暢銷書《天才死後的診斷》的作者莫尼卡·斯皮瓦克,有幸接觸過秘密檔案文件,她幫助我們解開了這個謎團。

斯皮瓦克說,列寧54歲英年早逝以後,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列寧的大腦。下面是健康人民委員尼古拉·謝馬什科院士報告中的一段話:「列寧的死因被認為是血管壁硬化(動脈硬化)。解剖證明,這是列寧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因就在頸動脈。」斯皮瓦克說,解剖時,發現列寧的大腦狀況很糟糕。列寧的腦顱組織總共只有1340克,連標準的腦重量都達不到。謝馬什科院士的報告說,「動脈硬化首先影響大腦,也就是直接支配人體活動的器官」。用這位專家的話說,病症直接侵害「最脆弱的部位」,列寧的腦顱組織就是這種「脆弱」部位。

後來,專家就把列寧的大腦、心臟和從他身體裡取出來的子彈放入研究所的玻璃瓶,進行仔細研究。據斯皮瓦克說,1925年,蘇聯成立了專門研究列寧大腦的實驗室。年輕的蘇維埃國家沒有自己的專家,只好求助於外國。著名的德國神經學家奧斯卡爾·福格特(1870-1959年)主持了研究工作。按照福格特的計劃,在德國製作了宏觀切割儀(切割成幾大塊)和微觀切割儀(做成3.4萬個切片)。

1927年,福格特提交了研究報告。報告說,列寧的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這成就了他的領袖事業。列寧的錐體細胞非常發達,細胞之間的連接纖維十分有力,細胞內核也極為堅實和清晰。科學家把列寧的大腦和其他天才的大腦相比較,認為列寧的大腦質地更高。列寧前額部位的溝回比盧那察爾斯基、米丘林、馬雅可夫斯基的溝回都要多。

思想理論

列寧主義被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它最早是由斯大林命名的,是列寧在20世紀初形成的思想體系。列寧主義是在俄國實踐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修訂與補充。

列寧主義跟馬克思主義等其它流派相比,最大的特徵就是其「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如何取得政權」和「無產階級政權如何治理國家」兩個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分歧。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致力於合法鬥爭(即在資產階級議會中進行議會鬥爭),在取得政權之後可以保留所謂的民主制度。而列寧為代表的另一派認為,無產階級政黨尋求所謂的合法鬥爭的努力必然有使其修正主義化的可能,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在帝國主義階段只能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而在取得政權之後,不應當保留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應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在無產階級獲得政權之後,即使一國的資產階級已經不存在,仍然有必要採取專政的方式保衛無產階級政權。

1、黨的報刊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喉舌、 集體的宣傳者、鼓動者和組織者。

2、在黨報與黨的機關的關係上,黨報是全黨的輿論機關、宣傳機關,並且應在黨的綱領範圍內進行宣傳。黨報應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黨報必須與黨的機關保持一致,並接受黨的絕對領導。

3、無產階級黨報應該反映工人的利益,反映廣大群眾的利益。

工作原則

1、黨報工作者的創作自由必須服從於黨的基本利益。

2、宣傳報道必須絕對真實。

3、無產階級黨報應該是堅持原則,充滿戰鬥性的機關報。

歷史貢獻

無產階級導師之一

列寧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締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執政黨的創建者。他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社會主義由科學理論轉變為偉大實踐。

毛澤東和鄧小平曾先後分別用中國革命與中國建設的成功經驗充分肯定了列寧主義的指導意義。毛澤東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強調指出:「中國革命的成功,是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列寧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新發展和新成果,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之路,成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的重要思想基礎。列寧主義思想體系中一系列重要思想,如:東方社會發展思想、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無產階級執政黨建設思想、黨內民主建設思想等,對於當代中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仍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借鑑價值。

列寧研究尚需進一步拓展

有關列寧及列寧主義的價值,今天更需要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和挖掘。就目前已有的成績而言,國內學者通過數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在列寧的辯證法思想、東方社會發展思想、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思想、法律思想、黨內民主思想等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共識。但與現實需要相比,還顯得不夠。至於國外學術界,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也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只是囿於意識形態的偏見,西方學術界對列寧及列寧主義基本持否定的態度。有鑑於此,我們更需要加強和深化列寧及列寧主義研究。揚長補短,乃當務之急。目前學術界關於列寧研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足:

第一,對詆毀列寧的種種觀點回應不夠。這些觀點包括:「列寧是專制獨裁者」、「列寧是烏托邦主義者」、「蘇聯解體原罪在列寧」、「列寧背叛了馬克思」等。要客觀地評價列寧的歷史功績,就必須對這些錯誤觀點作出積極有力的回應。

第二,對列寧與斯大林之間的關係研究不夠。如:列寧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斯大林?斯大林究竟在哪些方面繼承了列寧的思想,又在哪些方面背離了列寧的思想?只有說清楚這些問題,才能對列寧和斯大林雙方都有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第三,對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問題研究不夠。如:毛澤東對列寧的東方社會發展思想、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策略思想、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等有哪些新發展?鄧小平對列寧的改革開放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思想等有哪些新突破?對這些問題能否作出準確回答,不僅關係到對列寧的評價,而且關係到對毛澤東、鄧小平乃至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評價。

第四,對列寧思想本身的內在邏輯及歷史演進研究不夠。如:列寧關於黨內民主思想,晚期與早期有何歷史性聯繫,有何實質性發展?列寧為鞏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究竟作了哪些探索和思考?這些探索和思考對於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元化社會思潮有何借鑑價值?我們只有把握了列寧思想的內在邏輯和歷史演進過程,才能科學揭示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

總而言之,列寧研究亟須進一步拓展問題域。對於以上所提的種種問題,都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原則,力求辯證地歷史地加以解讀。換言之,就是要做到,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以現實問題作引領,通過文本的深度耕犁來發掘列寧的本真思想,並對此作出科學的闡釋。

充分發掘列寧思想的時代價值

深化列寧研究,有助於更好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列寧是連接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鄧小平的橋樑與紐帶。列寧的思想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列寧根據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國家裡取得勝利並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判斷,也沒有過時。列寧的這些重要理論判斷為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理論支持。

參考資料

  1. 清燉獅子頭,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