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建筑设计教程

建筑设计教程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建筑设计教程》综合地论述了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阐释。它以建筑设计的共同性问题为主要内容,又联系不同类型建筑的某些特殊要求予以剖析,即在分析建筑设计共性的基础上又对其个性进行必要的阐述。 全书共分15章,第1-6章为建筑导论,第7-15章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教程》以建筑创作中将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中心导线,分别阐述了学习建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简要的论述了建筑的生成发展及其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以期确立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和尊重自然的正确的建筑创作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策划与设计,场地与总体设计,建筑创作与构思,建筑设计与功能,建筑的空间构成及设计,垂直的空间组织,结合地形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厅堂设计,建学形式的生成与创作及建学技术与建筑设计等。 《建筑设计教程》可作为建筑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建筑设计人员作设计参考书。

目录

图书信息

书名:建筑设计教程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封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

平装: 458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112110335, 9787112110339

条形码: 9787112110339

尺寸: 25.7 x 17.8 x 2.3 cm

重量: 703 g

目录

第1章 导论——建筑·设计·学习

1.1 何谓建筑

1.2 何谓设计

1.3 如何学习建筑

第2章 建筑生成及其发展

2.1 建筑生成

2.2 建筑发展

第3章 建筑与人

3.1 建筑为人所需

3.2 建筑为人所造

3.3 建筑为人所用

3.4 建筑为人所鉴

第4章 建筑与社会

4.1 建筑反映社会生活

4.2 建筑反映社会意识形态

4.3 建筑反映时代精神

第5章 建筑与自然

5.1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5.2 人与自然

5.3 建筑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第6章 策划与设计

6.1 建筑策划意义

6.2 建筑师参与策划

6.3 策划内容

第7章 场地与总体设计

7.1 总体设计意义

7.2 场地及总体设计

7.3 场地设计要素与设计要求

7.4 总体设计原则与方法

7.5 总体布局方式

第8章 建筑构思

8.0 构思的产生与途径

8.1 主题构思

8.2 环境构思

8.3 功能构思

8.4 技术构思

8.5 仿生构思

8.6 空间构思

8.7 地缘构思

8.8 模仿构思

第9章 建筑功能

9.1 功能意义

9.2 功能诠释

9.3 建筑功能的新特点

9.4 建筑功能的基本要求

第10章 建筑空间构成及设计

10.1 建筑空间的构成

10.2 基本使用空间的设计

10.3 辅助空间的设计

10.4 交通空间的设计

10.5 建筑空间的组织

10.6 建筑空间组织中的联系与分隔方法

第1 1章 垂直的空间组织——高层建筑的设计

11.1 何谓高层建筑

11.2 高层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1.3 高层建筑总体布局

11.4 高层建筑中结构的要求

11.5 高层建筑体形设计要领

11.6 垂直城市、垂直交通

11.7 标准层设计

第12章 结合地形的建筑规划与设计

12.1 规划设计的一个出发点——研究基地

12.2 山地地形要素

12.3 结合地形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12.4 实例分析

第13章 厅堂设计

13.1 疏散设计

13.2 视线设计

13.3 音质设计

第14章 建筑形式的生成与创作

14.1 建筑形式创作的基本理念

14.2 建筑形式创作的美学法则

14.3 建筑形式美的规律

14.4 建筑造型的新趋向

第15章 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

15.1 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

15.2 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

15.3 建筑施工与建筑设计

附录15-1 各类屋架的形式及跨度

参考文献

文摘

第3章 建筑与人

3.1 建筑为人所需

3.1.1 建筑一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

建筑是人类最早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一,人类为了遮风避雨、防寒避暑、防御野兽、抵抗敌侵,就自觉地寻求避所。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只好在地上挖一个洞穴,或者在树上架一个棚架,借此为生,很明显就是为了解决其最基本生存的需要。

人生的基本需求常言为衣、食、住、行,这里的“住”狭义地讲就是住所,就是居住建筑,因此可以说,居住建筑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制,是人类首要的生存需求的结果。实际上,人的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都离不开建筑。建筑是为人所需、为人而建、为人所用、为人所鉴的人造的巨大的物质实体,它的生成和存在反映着人及人的集合体——社会的各种物质现实和包括审美在内的诸观念形态。所以,研究建筑,必须研究人,研究人的物质现实和观念形态,研究人的生理、心理、伦理和哲学等特征,以及社会层次上的物质现实世界和意识形态。人为了生活,衣、食、住、行离不开建筑;人要生存、要生产也离不开建筑。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时,各种类型的生产建筑也就应运而生。[1]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