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漢臣
廖漢臣 |
---|
漢字 廖漢臣 |
白話字 Liāu Hàn-sîn |
臺羅拼音 Liāu Hàn-sîn |
筆名 |
漢字 文爛 |
白話字 Io̍k-bûn |
臺羅拼音 Io̍k-bûn |
筆名 |
漢字 毓文 |
白話字 Io̍k-bûn |
臺羅拼音 Io̍k-bûn |
廖漢臣(1912年4月10日-1980年10月11日),台灣作家,筆名文爛、毓文,生於日治時期臺北廳艋舺區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
生平
廖漢臣1920年進入老松公學校,1926年畢業。雖然教育程度僅止於基礎教育,但自學後,漢文程度與文筆皆十分流利。1933年廖漢臣擔任《新高新報》漢文記者兼日本《東亞新報》台北支局記者。同年與郭秋生創台灣文藝協會,發行《先發部隊》。廖漢臣「後來遷居台南,與莊松林、石暘睢蒐集歷史文化與民間文學」[1]。
二二八事件以後,廖漢臣在1948年進入台灣省文獻會,專心研究台灣文獻,編纂有《台灣省通志》的「文學篇」;《台灣通志》的「氏族篇」、「藝術篇」、「文徵篇」、「藝文篇」;《台北市志》的「行政篇」;《台南縣志》的「人物篇」;《宜蘭縣志》的「語言篇」《台灣三大奇案》(林投姐、周成過台灣、呂祖廟燒香)、《台灣神話》、《台灣的年節》、《鄭成功》、《台灣開闢資料續集》、《鯤島爭雄記》、《廖添丁》、《謝介石與王香禪》等書[2][1][3]。1976年廖漢臣從服務長達28年的文獻會退休,1980年去世,享年69歲。[4]
作品刊載
在戰後的出版及刊載
出版方面,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漢臣/編著,《台灣的年節》,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
- 廖漢臣/著,〈談談台灣諺語〉,《臺灣風土文物民間知識百期紀念專集》,民間知識出版社,1956年。
- 廖漢臣/著,〈台北縣的開發〉,《台北縣文獻叢輯第一輯》,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53年。
作品刊載方面,目前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漢臣以中國白話文書寫的新詩作品:〈孤苦〉、〈先發部隊序詩〉、〈賣花的少女〉,以及「短詩」二首,都收錄在李南衡主編的《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4:詩選集》裡。[5]
相關研究
- 莊永明/撰,〈艋舺陋巷的可感文人〉,《台灣紀事》,台北市:時報文化,1989年。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鏈結
- 廖漢臣(毓文)
- 廖漢臣.台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