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康 |
康(拼音:kāng)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康"字本义尚不明确,《说文解字》认为"康"是"穅(糠)"的或体。也有人认为"康"的本意是安宁、和乐。由安宁引申,指身体强健、健康。进而引申指富裕、广大。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康
拼音; kāng
部首; 广
五笔; YVII
仓颉; ILE
郑码; TGXK
字级; 一级(2385)
平水韵; 下平七阳
注音; ㄎㄤˉ
统一码; 5EB7
异体; ࠭�、ॹ�、ࢊ�
造字法; 会意字(存疑)
笔画数; 3+8
结构; 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包围结构
四角码; 0029₉
字源解说
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部是"庚"字,似悬钟之形;"庚"字下部有几个小点(图1)。由于"庚"字的构型还不明确,因此关于"康"字构型的争议还比较大。
有的资料认为,"庚"字是某种乐器的象形,下面的几个小点表示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说整个字表示振动悬钟,灰尘下落之义。其本字实为"康乐"之"康"之初文。"庚"是"康"的形符,也可视为声符。
有的资料认为,上部的"庚"像簸谷扬糠的风柜;下面的两点或四点表示从柜里扬落下来的米或糠,"康"当是"穅(糠)"的本字。所以,"康"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
这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图2、3),形体变异不大。小篆(图5)有了较大的变化:中部变成了左右两手,下部繁化,多出了一横,成为"米"。汉隶(图7、8)则彻底改变了小篆的形,楷书又将"庚"字中部的"干"形的顶部与左侧的边线整合成"广"字头,包围部分整合后似"隶"字;这个字,从小篆以后,形体的讹变是相当大的。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苦冈切(kāng)
穅,谷皮也。从禾从米,庚声。
康,穅或省。
【译文】穅,谷物的皮壳。由禾、由米会意,庚声。康,穅的或体,穅省去禾。
说文解字注
谷之皮也。
注:云谷者,晐黍稷稻梁麦而言,谷犹粟也。今人谓巳脱于(于)米者为穅,古人不尔。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凡康宁,康乐皆本义空中之引伸。今字分别,乃以本义从禾,引伸义不从禾。
从禾米。庚声。
注:庚,毛刻作康,误,今正。苦冈切。十部。
康,穅或省作。
注:稃、垯、穅、康四篆大徐在秳、坬二篆之下。今以类移此。
康熙字典
【寅集下】【广字部】康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8
古文:୳
《唐韵》苦冈切。《集韵》《韵会》《正韵》:丘冈切,并音穅。《尔雅·释诂》:乐也。《诗·唐风》:无巳大康。
又《周颂》:迄用康年。
又《尔雅·释诂》:康,安也。《书·益稷》:庶事康哉。
又《洪范》:五福,三曰康宁。
又《尔雅·释宫》: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疏:孙炎曰:康,乐也,交会乐道也。《释名》:五达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倂(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列子·仲尼篇》:尧游于(于)康衢。《史记·驺衍传》:为列第康庄之衢。
又《易·晋卦》:康侯用锡马蕃庶。注:康,美之名也。
又《礼·祭统》:康周公。注:康,犹褒大也。
又《谥(谥)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又国名。《书·康诰疏》:命康叔之诰。管蔡郕霍皆国名,则康亦国名,在圻内。
又《前汉·西域传》: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北与康居接。
又州名。《唐书·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又姓。《广韵》:卫康叔之后。
又《尔雅·释器》:康瓠谓之甈。注:瓠,壶也。贾谊《吊屈原赋》:宝康瓠。
又与穅通。《说文》:穅或省作康。
又与漮通。《尔雅·释诂》:漮,虚也。《诗·小雅》:酌彼康爵。笺:康,空也。漮康音义同。
又《集韵》:苦浪切,音抗。《礼·明堂位》:崇坫康圭。注:康读为亢。疏:亢,举也。
广韵
苦冈切,平唐溪 ‖庚声阳部
和也。乐也。又姓,卫康叔之后。亦西胡姓。苦冈切。十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