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莊園始建於明末清初。康百萬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縱跨了明、清、民國三個時期400餘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半山腰一直建到了山頂。該莊園是一處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紀黃土高原上封建堡壘式的建築。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從後人複製的莊園全貌圖上看,莊園的所有建築好像馱在一塊巨型的龜背上,而龜的頭部正好伸向河流,因而便有了「金龜探水」的稱號。
康百萬莊園是中國三大地主莊園之一,1963年6月,康百萬莊園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005年被批准為中國4A級旅遊景區。
目錄
得名
康氏家族發跡始於販鹽業,明朝時期,康家第六世祖「康紹敬」在地方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擔任要職,而明代已經允許私人介入販鹽業。到了清朝時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際,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同時,康氏家族又靠造船業發財、靠土地致富,康家的船行六河(洛河、黃河、運河、涇河、渭河、沂河),後人說康家的船達3000條;他的土地商鋪遍及附近魯、陝、豫三省的八個縣達18萬畝,在1773年和1847年分別收到了來自清廷和同鄉送給的「良田千頃」的牌匾,民間還有「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的順口溜,康氏家族一度富甲三省,人稱「百萬富翁」。晚清時期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於次年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百萬銀兩,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里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2]。
特色
「小社會化」是古時的康百萬莊園的一大特色,它和一般的家庭大院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區別,莊園關起門來,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像一個濃縮的社會。譬如金融、生產、地產、物流、教育,甚至磨房、碾房、倉廩、中藥房在這個莊園都一應俱全,應有盡有。小社會化在康百萬莊園的表現較為顯著。
康百萬莊園依據「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理念選址,臨街建樓房,靠山築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融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建築特色於一體,是中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築群體,莊園內的各類磚雕、木雕、石雕,刀法細膩、工藝純熟,另外,莊園內家具、珍玩、名人書畫等珍貴文物達4000餘件,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對研究中國古建築史和中原民風、民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莊園內的牌匾、書卷和楹聯展示着這個家族的文化靈魂,其中東院第三道門內的大廳里懸掛的「留余匾」乃中國名匾之一,也是康氏家族教育後代的家訓匾,匾上的題字「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是由清朝翰林「牛暄」撰寫。匾文體現了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的中庸思想,這種思想在康百萬資助朝廷,修黃河大堤、建學堂、賑濟災民等方面都有體現。另外,莊園內道院門上諸如「居貴敬」、「行貴簡」之類的題詞,都表現了康家處事做人的準則,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養,外出待人接物直率誠信,儀表穿戴要簡樸。
視頻
康百萬莊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 ,文博在線
- ↑ 富甲三省、船行六河、豫商翹楚康百萬的成功密碼 ,搜狐,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