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康 |
康(拼音:k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康"字本義尚不明確,《說文解字》認為"康"是"穅(糠)"的或體。也有人認為"康"的本意是安寧、和樂。由安寧引申,指身體強健、健康。進而引申指富裕、廣大。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康
拼音; kāng
部首; 廣
五筆; YVII
倉頡; ILE
鄭碼; TGXK
字級; 一級(2385)
平水韻; 下平七陽
注音; ㄎㄤˉ
統一碼; 5EB7
異體; ࠭�、ॹ�、ࢊ�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筆畫數; 3+8
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四角碼; 0029₉
字源解說
康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上部是"庚"字,似懸鐘之形;"庚"字下部有幾個小點(圖1)。由於"庚"字的構型還不明確,因此關於"康"字構型的爭議還比較大。
有的資料認為,"庚"字是某種樂器的象形,下面的幾個小點表示樂器發出的聲音。一說整個字表示振動懸鐘,灰塵下落之義。其本字實為"康樂"之"康"之初文。"庚"是"康"的形符,也可視為聲符。
有的資料認為,上部的"庚"像簸谷揚糠的風櫃;下面的兩點或四點表示從櫃裡揚落下來的米或糠,"康"當是"穅(糠)"的本字。所以,"康"是象形、會意、形聲三種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
這個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圖2、3),形體變異不大。小篆(圖5)有了較大的變化:中部變成了左右兩手,下部繁化,多出了一橫,成為"米"。漢隸(圖7、8)則徹底改變了小篆的形,楷書又將"庚"字中部的"干"形的頂部與左側的邊線整合成"廣"字頭,包圍部分整合後似"隸"字;這個字,從小篆以後,形體的訛變是相當大的。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禾部】苦岡切(kāng)
穅,穀皮也。從禾從米,庚聲。
康,穅或省。
【譯文】穅,穀物的皮殼。由禾、由米會意,庚聲。康,穅的或體,穅省去禾。
說文解字注
谷之皮也。
注:雲谷者,晐黍稷稻梁麥而言,谷猶粟也。今人謂巳脫於(於)米者為穅,古人不爾。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凡康寧,康樂皆本義空中之引伸。今字分別,乃以本義從禾,引伸義不從禾。
從禾米。庚聲。
注:庚,毛刻作康,誤,今正。苦岡切。十部。
康,穅或省作。
注:稃、垯、穅、康四篆大徐在秳、坬二篆之下。今以類移此。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康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8
古文:୳
《唐韻》苦岡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岡切,並音穅。《爾雅·釋詁》:樂也。《詩·唐風》:無巳大康。
又《周頌》:迄用康年。
又《爾雅·釋詁》:康,安也。《書·益稷》:庶事康哉。
又《洪範》:五福,三曰康寧。
又《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疏:孫炎曰:康,樂也,交會樂道也。《釋名》:五達曰康。康,昌也,昌盛也,車步倂(並)列並用之,言充盛也。《列子·仲尼篇》:堯游於(於)康衢。《史記·騶衍傳》:為列第康莊之衢。
又《易·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注:康,美之名也。
又《禮·祭統》:康周公。注:康,猶褒大也。
又《諡(諡)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令民安樂曰康。
又國名。《書·康誥疏》:命康叔之誥。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
又《前漢·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北與康居接。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又姓。《廣韻》:衛康叔之後。
又《爾雅·釋器》:康瓠謂之甈。注:瓠,壺也。賈誼《吊屈原賦》:寶康瓠。
又與穅通。《說文》:穅或省作康。
又與漮通。《爾雅·釋詁》:漮,虛也。《詩·小雅》:酌彼康爵。箋:康,空也。漮康音義同。
又《集韻》:苦浪切,音抗。《禮·明堂位》:崇坫康圭。注:康讀為亢。疏:亢,舉也。
廣韻
苦岡切,平唐溪 ‖庚聲陽部
和也。樂也。又姓,衛康叔之後。亦西胡姓。苦岡切。十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