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成立於2003年7月,是由原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社會科學部的社會學、社會工作專業和教育學心理學教研室以及政法系的歷史學專業整合併組建起來的教學科研型單位。現設有民族學、社會學和歷史學3個系,現有在職教職工70人,其中高級職稱35人,博士38人,博士生導師[1]13人。2017年獲得「廣西工人先鋒號」稱號,2021年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目錄
學科專業
學院擁有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點以及學科教學(歷史)教育碩士招生方向,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暫不招生)、人類學(暫不招生)5個本科專業,其中民族學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精品課程,歷史學擁有自治區級優質專業和廣西高校優勢特色專業群,人類學為國家民委特色專業。在讀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共1103人。
科研平台
學院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歷史與社會研究」廣西工作站、中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科研基地的設站單位,擁有博士後流動站(民族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民族學)、國家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2]),自治區級人才小高地(廣西與東南亞民族研究),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中心/基地(壯學研究中心、瑤學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中心、中國南方與東南亞跨境民族研究基地)、廣西高校人文社科「2011協同創新中心」(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協同創新中心),廣西社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廣西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廣西人口與城鎮化研究中心、廣西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西邊疆研究中心、桂台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民間文獻與記憶研究中心、互聯網人類學研究中心、民族經濟研究中心,影視人類學實驗室、民族工藝實驗室,民族心理與社會工作實驗室、民族染織智慧實驗室、體質人類學實驗室、歷史文化實訓室、文博綜合實訓室、民族學特色專業及實驗實訓教學中心及民族博物館、民族學博士點資料室等各級各類科研平台與教學資源。學院近5年來,學院教師共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項;出版著作65部,發表論文262篇,榮獲省部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25項。
人才培養
學院強調「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理念,開展「書香民社」讀書活動月、「相思湖畔心連心、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我思故我在」民族學人類學學術競賽以及不同主題的學術講座。各專業實行導師制,由導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指導學生參加讀書學習、社會實踐、課題申報與寫作、學科競賽等學習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擁有「一生一藝」的技能。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在專業學習、競技比賽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累積獲得國家級和自治區級創新創業項目63個;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連續三屆獲全國三等獎;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獲銅獎;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大學生辯論賽、教學技能比賽等活動中多次獲獎。同時,學生考研氛圍濃厚,本科畢業生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學院注意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堅持全員參與、全程指導的原則,畢業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歷年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學院發揮服務地方經濟與文化建設作用,在廣西民族文化挖掘與整理、民族團結教育和邊疆治理中發揮專業特長。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入選第一批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民族博物館是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廣西科普基地、廣西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和南寧市首批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承辦18期中國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國培計劃」培訓鄉村教師500餘人;簽訂社會服務項目47項,服務社會人群3000餘人。向各級部門報送諮詢報告15篇,部分被國家領導人、全國政協辦公廳、自治區「十三五」規劃辦等批示採納。
合作與交流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先後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課題合作、資料交流、人員互訪、講學與考察等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來,有12位老師先後到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愛爾蘭、菲律賓、越南、泰國、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老撾等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訪學交流,並與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老撾新聞文化部文化研究所、越南漢喃研究院等國外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學院先後在越南、老撾、馬來西亞及中國的昆明、南寧等地成功舉辦了七屆中國與東南亞民族論壇會議,以及明鄉人故里文化論壇國際會議、全球Diaspora(移民社群)面臨的挑戰和方向國際學術大會、海外華人與中國僑鄉文化國際研討會、穩定與繁榮—中越邊境族群關係學術研討會、婆羅洲華人國際研討會等十多次國際性、全國性學術會議等,為我院與國內外學者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台。
視頻
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士生導師一定是博士學歷嗎? ,搜狐,2019-02-11
- ↑ 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貢獻及其新時代使命,搜狐,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