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宫
平安宫,为日本平安时代天皇的皇居,亦称“大内里”,大内里的称呼,在十四世纪普及化。大内里位于平安京北面正中,建立于延历13年(794年),于安贞元年(1227年)废弃。日本律令制松弛以后,平安宫不能获得获得良好的维护,灾害频起,日渐荒废。其内全部建筑今已无存,被覆盖于住宅区下;皇宫东南角与二条城西北叠压。其南界约在今上押小路通,西界御前通,北界约在一条通,东界大宫通[1]。
须注意“大内里”与“内里”并不相同,对平安京而言,大内里是皇宫统称,内里则是天皇与后宫居住之处,仅是大内里的一部分。
目录
整体布局
大内里东西384丈(1164公尺)、南北460丈(1394公尺),周围以筑地塀(注释:由土夯筑而成的土墙)围绕,四面各筑三门,加上东上门、西上门,共十四座门。
大内里由朝堂院、丰乐院、内里及朝廷的办公厅舍等组成。
宫门
以内里为核心,回廊和筑地塀为分界线,将大内里分成内重、中重及外重。参考下图,内重相当于承明门所环绕的方形区域,此区与大内里一样是每面各开三门;中重则是建礼门等诸门环绕的区域,将中和院等建筑包含在内;外重则是整个大内里。
历史
延历13年(794年)桓武天皇自长冈京迁都平安京,并营建平安宫,即大内里。延历24年(805年)桓武天皇纳藤原绪嗣谏言,停止营造宫室以安顿百姓。
弘仁9年(818年)将宫中殿名及门名改用唐风名称。
贞观8年(866年)在应天门发生了纵火事件“应天门之变”,主谋大纳言伴善男诬指左大臣源信纵火,但最终失败。事后为源信辩护的藤原良房掌控朝政,许多公卿被流放[2][3]。
天德4年(960年)内里首次烧毁,此后不断发生火灾,天皇在平安京内里坊中营造临时住居,称为“里内里”。应和元年(961年)即重建,但在十五年后的贞元元年(978年)再度烧毁,此后火灾频繁。
在永保2年(1082年)的一次烧毁后,重建工作甚至花费了19年,至康和2年(1100年)才完成。此期间,1086年即位的堀河天皇,其即位礼在里内里之一的堀河院举行。即使内里已经重建,天皇仍有大半时间居住在里内里中。例如,鸟羽天皇在位的十五年中,仅七个月在内里度过;崇德天皇除为了举行仪式使用大内里之外,从未在内里居住过。
天永3年(1112年)里内里高阳院烧毁,即使内里还能使用,朝廷却讨论要将何处作为新的里内里。
保元2年(1157年),后白河天皇的近臣藤原通宪主导了大内里的重建。藤原通宪使各令制国负担合理的徭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重建工作。近年的研究认为,当时实际只复原了大极殿、回廊、会昌门与朱雀门等朝堂院的建筑,以为二条天皇的即位式作准备[4]。
安元三年(1177年)京都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太郎烧失(安元の大火)”,大内里多处遭殃,正殿大极殿烧毁,此后未再重建,安德天皇的即位式,改在内里正殿紫宸殿举行。但安德天皇在源平合战中罹难,被视为不祥,因此,后鸟羽天皇的即位式,改在太政官厅举行。此后室町时代时的天皇多循此例。
文治5年(1189年)又开始重建工作,但在承久之乱中全部烧毁。
荒废的大内里尚残存了朱雀门附近的宫墙。此后这里被作为马场使用,在内乱时也曾作为战场,后期部分变为农地,丰臣秀吉在这里建造“聚乐第”。
安贞元年(1227年)内里火灾,大内里永远停止了重建。
嘉祯元年(1235年),此时大内里已逐渐荒废,因此被唤作“内野”。
元弘3年(1331年)光严天皇于里内里之一的土御门东洞院殿(即今日京都御所的雏形)即位,此后以此为皇居,直至迁都东京为止。
参考文献
- ↑ Static Top Navbar Example for Bootstrap. www.dmuchgis.com. [2020-02-12].
- ↑ 応天门の変 - Wikipedia. ja.wikipedia.org. [2020-02-13] (日语).
- ↑ 应天门之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m.wikipedia.org. [2020-02-13].
- ↑ 大内里 - Wikipedia. ja.wikipedia.org. [2020-07-26]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