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伏茎白花菜
平伏茎白花菜
英文名称 :Yellow Cleom,Fringed Spiderflower
学 名 :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中文名称 :平伏茎白花菜
别 名 :成功白花菜、皱子白花菜(云南大学学术论文集第三辑生物分册)
分 布 :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中、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全岛低海拔路旁,溪流两岸和荒废地。[1]
目录
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十字花目 Brassicales
科: 醉蝶花科 Cleomaceae
属: 白花菜属 Cleome
种: 皱子白花菜 C. rutidosperma
植物特征
又由于茎有倒卧平伏在地生长的特性,故被命名为“平伏茎白花菜”。[2]
掌状复叶,互生,仅具 3 小叶,小叶菱状椭圆形;两端锐尖,侧脉明显 8~9 对。
花排列成顶生或腋生之总状花序,具细长的花梗,花粉红色。
角果线形,2 瓣裂,有长柄,长约 5 公分,种子多数。
平伏茎白花菜种子表面有 20~30 条横向脊状皱纹,在 40 倍以上的解剖镜下,可见脊上有乳状突起或微柔毛;爪开张,腹面边缘有一条白色假种皮带。
茎
草本,全株散生毛,茎 5 棱,多分枝。
莖直立、開展或平臥,分枝疏散,高達 90 公分,無刺,莖、葉柄及葉背脈上疏被無腺疏長柔毛,有時近無毛。
叶
叶互生,具 3 小叶,叶柄长 0.2~2.0 公分毫米(茎下部的叶未见) 小叶椭圆状披针形,有时近斜方状椭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渐狭或楔形,几无小叶柄,边缘有具纤毛的细齿,中央小叶最大,长 1~2.5 公分,宽 0.5~1.2 公分,侧生小叶较小,两侧不对称;侧脉明显 8~9 对,叶缘疏生毛。 [3]
花
花单生于茎上部叶具短柄叶片较小的叶腋内,常 2~3 花连接著生在 2~3 节上形成开展有叶而间断的花序; 花梗纤细,长 1.2~2 公分,果时长约 3 公分;萼片 4,绿色,分离,狭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长约 0.4 公分,背部被短柔毛,边缘有纤毛;花瓣 4,粉红色或淡紫色,新鲜标本上 2 个中央花瓣中部有黄色横带, 2 个侧生花瓣颜色一样,顶端急尖或钝形,有小凸尖头,基部渐狭延成短爪,长约 0.6 公分,宽约 0.2 公分,近倒披针状椭圆形,全缘,两面无毛 花盘不明显,花托长约 0.1 公分,雄蕊 6,离生,花丝长 0.5~0.7 公分,花药长 0.15~0.2 公分;雌蕊柄长 0.15~0.2 公分,果时长 0.4~0.6 公分;子房短柄,线柱形,长 0.5~1.3 公分,光滑无毛,有些花中子房不育,长仅 0.2~0.3 公分。 花柱短而粗,柱头头状。 [4]
花果期
每年 6~9 月。
果实
果为角果,线柱形,表面平坦或微呈念珠状,两端变狭,顶端有喙,长 3.5~6 公分,中部直径 0.35~0.45 公分;果瓣质薄,有纵向近平行脉,常自两侧开裂。种子近圆形,直径 0.15~0.18 公分,背部有 20~30 条横向脊状皱纹,皱纹上有细乳状突起,爪开张,彼此不相联,爪的腹面边缘有一条白色假种皮带。
生活应用
民生用途
数种粉蝶寄主植物。
栽培方式
★平茎白花菜偏好生长环境为野外、湿度高且温暖地区,为台湾地区常见野草,较无人为栽培纪录。 由于茎段可在田地中生长,平茎白花菜较难以耕犁方式去除;
同时因为其株高较大部分农作物高,容易造成网状分布而盖住幼嫩作物或侵略作物生长地之状况。[5]
在马来西亚,农民会在农作物周边种植、栽培平伏茎白花菜,藉以使小菜蛾(diamondback moth)幼虫转移目标,并使成虫将虫卵著生于此开紫红花的药用野草上。
繁殖方式
★利用种子繁殖,具有高繁殖能力。
每株植栽的种子量约数十粒,种子可借由蚂蚁搬运、水体传播,或经人为农业生产、操作机械运移。 平茎白花菜种子具透水性,且在土层0~5公分中皆可发芽,但以土层覆盖0~3公分发芽率最高。
发芽对光度与温度调控敏感,持续照光与约30℃环境可促进平茎白花菜之发芽,但温度若于20℃以下则无法正常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