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带下病
带下病
原图链接

别   称: 带下,下白物,漏下赤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病因 :湿邪

常见症状 :月经量少、闭经等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以湿邪为主,主要病机是任带两脉损伤,失约或失养。治疗上重在调理任带二脉。由于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是女性患者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 [1]


目录

病因病机

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总之,“夫带下俱是湿症”《傅青主女科》,脾肾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在条件,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过多的基本病机。临床常见分型有脾虚湿困、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五种。

带下过少的主要病因是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主要病机是任带失养。临床常见分型有肝肾亏损、血枯瘀阻两种。 [2]


临床表现

1.病史:患者多有经期产后不洁手术后感染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盆腔放疗肿瘤化疗产后大出血等病史。

2.症状:带下过多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增多味异常,或伴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疼痛等局部症状。带下过少者表现为带下量较平时明显减少,阴道干涩、痒痛或萎缩,部分患者伴有性欲低下、性交疼痛,月经量少或月经延后,甚至闭经、不孕等。 [3]


鉴别诊断

 
带下病定义
原图链接

带下过多者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漏下阴疮症瘕等疾病区别。带下过少者应注意与肝肾、任带等脏腑先天功能不全相区别。

1.经间期出血:是指在两次月经中间出现少量规律性阴道出血,出现部位来源于胞宫。

2.漏下: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异常。而赤带出自阴道,无周期性、规律性,部分患者月经正常。

3.阴疮:指阴户生疮、红肿热痛、脓水淋漓。

4.症瘕:胞宫内症瘕部分表现为脓性白带或黄带或赤白带,多伴臭味。而赤带、黄带或赤白带等带下病多出自阴道。 [4]


辨证施治

 
带下病治疗
原图链接

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的伴随症状舌脉寒热虚实。如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清稀,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者,多属脾虚湿困;带下量多,色质清稀如水,无臭味,有冷感者属肾阳虚;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为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脓性黏稠,有臭气,或如泡沫状,或豆渣状,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稠,恶臭难闻,属湿毒热结重证。带下量少伴有阴道干涩或性交痛等症状者,多少肝肾亏损。临证时尚需结合全身症状及病史等全面分析,综合辨证。

带下病的重在调理肝脾肾任带的功能,治疗原则以健脾升阳除湿滋阴为主,佐以清热除湿清热解毒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等法,治疗上应注重“夫带下俱是湿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思想,充分体现“治带必先祛湿,祛湿必先理脾,佐以温肾固涩”之法。

内治法

  

脾虚湿困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或跗肿,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对于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

肾阳虚型

 
带下病治疗
原图链接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则:温肾助阳,涩精止带。主方:内补丸(《女科切要》)。方药: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白蒺藜、紫菀、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

对于精关不固,精液下滑,带下如崩,谓之白崩,宜补脾肾,固奇经,佐以涩精止带之品,方选固精丸(《济阴纲目》):牡蛎、桑螵蛸、龙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丝子、韭子。

阴虚挟湿型

 
带下病治疗
原图链接

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治则:滋阴益肾,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脓性或黏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利湿止带。主方: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方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或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对于湿浊偏甚者,证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萆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湿毒蕴结型

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除湿。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方药: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血枯瘀阻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或干痒,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暗黑,夹有血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则: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主方:滋血汤(《证治准绳》)。方药: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肝肾亏损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灼痛,或伴阴痒,性交疼痛,腰膝酸软,烘热汗出,胸闷易烦,小便黄,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治则:滋补肝肾,养血益精。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当归、枸杞、杜仲。

外治法

带下病之外治法以祛邪解毒杀虫为主。方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熏洗、中药纳药等。

1.中药外洗:蛇床子、百部、土槿皮、川椒、枯矾各20g,浓煎后熏洗患处。适用于阴道瘙痒带多者。

2.中药熏洗:蛇床子散(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20g)患处熏洗5分钟左右后再坐浴。适用于带下过多瘙痒厉害者。对于阴部溃烂者得去川椒。

3.中药纳药:地榆、百部、川连、桔梗各15g,煎成浓汁,用纱布裹棉花浸透药汁塞入阴道内。适用于湿热下注型带下过多。 [5]

学术论文

  • 浦永芬,杨在纲. 带下病从淤论治初探. 《 CNKI 》 , 1994
  • 邓高丕,周英,缪江霞. 带下病古训. 《 中医文献杂志 》 , 2000
  • 刘茂林,赵云芳. 狼牙汤治疗妇人带下病54例.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 1990
  • 毛丽. 带下病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 CNKI 》 , 2010
  • 郭超峰,施学丽. 古代主要妇科医籍中带下病相关方药的数据挖掘分析. 《 CNKI;WanFang 》 , 2012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