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化身為帕洛馬爾的卡爾維諾,將他對世界的最後沉思,掩映在敘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經驗,小說出版一年後,因卡爾維諾溘然長逝而成為絕響,意味深長的是《帕洛馬爾》的最後一章完全記敘的是主人公對死亡的沉思默想。

《帕洛馬爾》的第一版於1983年11月由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這篇前言的文本在多年中一直沒有編輯出版,其首次發表是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米蘭:蒙達多里出版社,1992年,第1402—1405頁)的「第二子午圈」上,它是卡爾維諾在1983年5月為回答《紐約時報書評》就全世界的作家當時正在寫的書而作的一項調查準備的;但在1983年6月12日的那一期美國報紙上,只出現了寥寥幾行有關《帕洛馬爾》的文字。

作者簡介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當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等。 卡爾維諾生於古巴哈瓦那,隨父母移居意大利。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戰後開始文學創作。194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通向蜘蛛巢的小路》。20世紀50年代起以幻想和離奇的手法寫作小說,或反映現實中人的異化,或諷刺現實的種種荒謬滑稽。《兩半的子爵》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同後來寫的《樹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騎士》(1959)合輯為《我們的祖先》三部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卡爾維諾創作了《看不見的城市》(1972)和《宇宙喜劇》(1965)等。他還搜集整理了《意大利童話》。 1985年9月,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葬在地中海岸邊的卡斯提格連小鎮。 相比較卡夫卡筆下現代人的異化,卡夫卡筆下的城堡是專制體制的象徵,普通人只能在體制之外接受無形卻又強大的體制的裁奪。資產階級的法律、親情都是卡夫卡具體的批判對象。作為一個敏感的作家,卡爾維諾深感異化的殘酷,但他筆下的異

內容預覽

一.一.一 海浪海水在蕩漾,輕輕拍打着沙灘。帕洛馬爾先生佇立岸邊觀浪;他並未沉迷於觀察之中,不,他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要看看海浪的—個浪頭。不能說他在觀察,因為觀察需要相應的性格、相應的心情、相應的外界條件。帕洛馬爾先生原則上雖不反對進行觀察,但觀察所需要的上述三個條件他全都不具備。再說,他不是想看整個海浪,只要看海浪的一個浪頭,並無其它奢望。為了獲得清晰的感覺,他為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預先確定好一個有限而明確的目標。帕洛馬爾先生望着一個海浪在遠方出現,漸漸壯大,不停地變換形狀和顏色,翻滾着向前湧來,最後在岸邊粉碎、消失、回流,他也許可以認為至此已完成了既定目標,可以開路了。然而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很難把一個浪頭與後面的浪頭分開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