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內容簡介

小說本文當初於1947年初版,而自序則寫於1964年。值得留意的是,市面上《蛛巢小徑》的版本不只一種,之間或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甚至連英文版的書名譯法均未統一,不同的英譯者對於內文也有不同的呈現。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的背景就是這些爭論,以及之後我對暴力的所有思考,從我拿起武器開始。我參加游擊隊之前,是個待在家裡的小資產階級青年。那時我的反法西斯主義思想是平和的,主要是反對戰爭崇拜,這種拒絕首先是風格問題和「幽默感」問題。突然,它把我帶進游擊戰的暴力之中,而且是必須要用那把尺子來衡量自己。這是一個創傷,我的第一個…… 與此同時,這本書的背景還包括一些思考:關於人的道德判斷和我們每個人所作所為的歷史意義。對許多我的同齡人來說,他們為哪一方參戰,完全是由機運決定。許多人是突然轉變立場的,比如由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共和國的武裝人員變為游擊隊員,或者反過來由後者變為前者,從這一方向另一方射擊或從另一方向這一方射擊。只有死亡給他們打上最終的政治選擇標誌。(帕維塞寫到:「每個倒下的人都很像活着的人,並問活着的人他死亡的原因。」)這段話出現在《山間小屋》的最後幾頁,夾在因沒有參加戰鬥而感到內疚和對拒絕參戰的理由直言不諱的態度之間。

這是一個關於皮恩的故事,他是皮匠的學徒,二戰時在海邊一個古代利古里亞人的要塞長大,當時德國軍隊駐紮在鎮裡,而游擊隊正從山區打回來。皮恩是個瘦小的孩子,為了生存下去,他要削尖腦袋去想辦法。與其他那些有家的孩子相比,他是個社會的「棄兒」:除了一個當妓女的姐姐,他沒有親人沒有家。在「煙霧騰騰,混暗的小酒館」里,皮恩"被迫在成人的世界裡尋找避難所」,那裡他聽見那些引起了猥褻笑聲的談話,他能模仿那些談話,但不知道它們的意思。他唱傷感的歌,學會侮辱和詛咒他人--但沒有一刻他不在期待成為游擊隊的一員,「和年輕的夥伴們在一起,他會給他們看蜘蛛建巢的地方,或者和他們在河床上的竹林里戰鬥。」故事的一部分是他如何加入游擊隊,並和另一個社會的"棄兒"結為朋友(這是《人鼠之間》之後最奇特的結合之一);但這個故事更主要的是一個男孩的一幅既粗獷又溫情脈脈的肖像,這個男孩生活在一個從不需要他參與,也從未打算讓他參與的世界裡;作者敘述時絕不帶有任何多愁善感。事實上, Sean O'Faolain發現作者「對Pavese的性格和Vittorini的硬朗和天真多少有一些主觀上的認同。」第一版由Einaudi在1947年出版。1957年由Beacon Press出版英文版,Archibald Colquhoun翻譯。

作者簡介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當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等。 卡爾維諾生於古巴哈瓦那,隨父母移居意大利。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戰後開始文學創作。1947年發表第一部長篇《通向蜘蛛巢的小路》。20世紀50年代起以幻想和離奇的手法寫作小說,或反映現實中人的異化,或諷刺現實的種種荒謬滑稽。《兩半的子爵》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同後來寫的《樹上的男爵》(1957)和《不存在的騎士》(1959)合輯為《我們的祖先》三部曲。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卡爾維諾創作了《看不見的城市》(1972)和《宇宙喜劇》(1965)等。他還搜集整理了《意大利童話》。 1985年9月,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葬在地中海岸邊的卡斯提格連小鎮。 相比較卡夫卡筆下現代人的異化,卡夫卡筆下的城堡是專制體制的象徵,普通人只能在體制之外接受無形卻又強大的體制的裁奪。資產階級的法律、親情都是卡夫卡具體的批判對象。作為一個敏感的作家,卡爾維諾深感異化的殘酷,但他筆下的異 …

內容預覽

伊塔羅.卡爾維諾 這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除掉些許短篇小說不算,這本長篇小說幾乎可以算是我的第一份寫作成果。當我重讀這部長篇小說時,此時的我作何感想呢?(注 1)這本書與其說是出於我自己不如說是出於時代的群體氛圍、出於道德張力──至於作者是誰,並不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了時刻,我們的世代在這種文學品味中指認自己。 在那個時代,意大利的文學狂潮與其說是藝術事件,還不如說是肉體的事件、存在主義事件、群眾事件。那時我們才經歷了戰爭,我們年輕一輩的人(在大戰時,我們太年輕,未能加入游擊隊)並不覺得失敗、挫折、虛脫。恰好相反,我們是勝利者,才剛結束的戰爭驅動了我們,我們得天獨厚擁有戰爭留下來的寶藏。然而,我們並非輕易樂觀,也並不無端亢奮—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