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巴斯蒂昂.勒帕熱

巴斯蒂昂·勒帕熱(1848-1884)法國鄉村風俗畫家和肖像畫家,其作品在法國和英國受到廣泛摹仿。出生於法國牟茲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家庭。他是學院派畫家卡巴涅爾(Alexandre Cabanel)的學生,但他並不受學院派的局限。他從學院派獲得嚴密的素描技巧,同時又對庫爾貝米勒等現實主義畫家深深欽佩,對莫奈等印象派畫家的光色的表現也極讚賞,並且將他們的色彩技巧吸收進自己的繪畫之中。最可貴的是,在印象派繪畫達到高潮的當時,勒帕熱仍然堅定地遵循"為生活,為平民而藝術" 的原則,他繼承了法國繪畫的民主主義傳統。[1]

巴斯蒂昂·勒帕熱
著名鄉村風俗畫家和肖像畫家
出生 1848年11月18
國籍 法國
職業 畫家
知名作品垛草
收割的農婦
春之歌》。

目錄

人物簡介

1848年,勒帕熱出生在法國當維萊爾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家境尚算中等,父親是一位農場的種植葡萄的農民,靠每年的收穫的葡萄來養活全家。他的爺爺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在自己家的農場裡,種着各種果樹。

勒帕熱在那裡度過了自己快樂的童年生活。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喜愛,這點被自己的父母發現了解了之後,父親買來了畫家的很多的作品讓他學習模仿。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為他以後那些真實可信的鄉村繪畫提供了良好基礎。

後來家人又將他送到了瓦爾登,跟隨著名的畫家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專業,全面。1867年,勒帕熱又前往巴黎,考入美術學院,開始接受正式的繪畫訓練。勒帕熱是學院派畫家卡巴涅爾的學生,他從學院派獲得嚴密的素描技巧,但他並不受學院派的局限。他對庫爾貝米勒等現實主義畫家深深欽佩,對莫奈等印象派畫家的光色的表現也極讚賞。並且將他們的色彩技巧吸收進自己的繪畫之中,使得畫面輕鬆而不失典雅,靈活而不失體積厚重感。

1870年首次展出作品,1874年作品展覽會上因《春之歌》(Spring Song)一畫獲獎,此畫在風格上受馬奈的影響。1868年10月,勒帕熱第一次進入到Ecoledes藝術學會的一次藝術競賽,之後到1874年獲得了3等獎,他成為了藝術沙龍的一個重要的人物。[2]

他的肖像人物繪畫總是贏得評論家的追捧,獲得了威爾士王子的肖像委託。他不斷改進他的技術,並不斷獲得好評,他的作品被國家購買。代表作有《垛草》、《收穫土豆》、《攜牛的女孩》、《貧民》等。

1880年至1883年,勒帕熱前往意大利旅行,並試圖前往阿爾及爾療養身體,以期恢復健康。但戰爭中的舊傷復發,長期病痛的折磨下,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可惜的莫過於一個天才本欲施展自己滿身的才華,他的身體卻承受不住了。1884年,36歲的勒帕熱去世於巴黎。

白髮人送黑髮人,他的母親在他的墓前,種下了他從小最喜歡的蘋果樹。在他死後,1889年巴黎世博會上呈現了他的作品。而後,由羅丹創作的勒帕熱雕像豎立在他的家鄉。

人物評價

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熱堪稱是19世紀法國的「另類」,[3] 他唾棄學院派的保守主義,而保留其嚴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長處,而拒絕其「為藝術而藝術」,排斥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觀點。他以樸實無華的作品,按法國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予以描繪反映。因此他的作品思想性遠遠超過同時代的許多畫家,被稱為米勒以後唯一能真實生動地再現苦難的法國農村生活的畫家。藝術風格受寫實主義影響,作品題材多取自農村,歌頌平凡勞動,具有詩情畫意。只是可惜,英年早逝的他, 也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運動最後的旗幟。

19世紀70年代,正是印象派崛起之時,隨着法國自身內部矛盾的加劇,現實主義美術在法國走向了低潮。批判現實的作品遭到了官方的排斥和扼殺。但勒帕熱沒有絲毫的動搖,他依舊堅持着自己的繪畫原則,經常去農村搜集創作的素材。《收穫土豆》,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畫家描繪了一位農家婦女正在躬身收穫土豆的場景。在追求真實的還原時,勒帕熱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在其中,艱辛的勞動場面被描繪的頗具詩意,而帶有沉靜、樸素的力量給觀者。

19 世紀70年代,現實主義美術在法國走向了低潮,象杜米埃庫爾貝米勒那樣具有揭示和批判的現實主義作品遭到了官方的排斥和扼殺。於是,一些畫家走向了象徵主義;一些畫家走向了自然主義;一些畫家走向了印象主義。但是,仍有一些畫家遵循着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經常到農村、到社會的底層去搜集創作的題材,歌頌平凡勞動,勒帕熱、萊爾米特羅爾蓬桑布納爾等人就是這樣一批畫家。

著名作品

垛草》,是勒帕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該畫創作於1877年。1978年春,《垛草》在北京舉行的《法國十九世紀農村風景畫展覽》上展出,引起觀眾強烈的反應。人們為畫家的樸素的詩一般的感情,深刻的觀察力和他那卓越的技巧讚嘆不絕。《垛草》喚起了人們對遙遠的十九世紀法蘭西農民生活命運的無限同情。畫面上是一對農民夫婦,在村邊田野的樹蔭下休息。[4]

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農夫,他用一頂舊草帽蓋着臉,只露出一撮鬍子。從那鬆弛着的破舊衣服下顯露出瘦骨嶙峋的軀體,那雙鞋則沾滿污泥。這一切都告訴人們這個農夫的生活狀況,也顯示了他的勞動的辛苦。坐在旁邊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給丈夫送飯來的,現在丈夫吃完了飯,趁着晌午的片刻時分到樹蔭下來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會兒。

看上去她並不老,但從彎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樣的疲勞睏乏。生活的重擔,使她過早地失去了容顏的光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視着前方,但似乎什麼也沒看,神情麻木發呆,這種漠然的表情深刻地表現了十九世紀法國農村貧苦的生活現狀和辛苦勞動對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響,激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垛草》的精湛技巧也為人們所嘆服。婦女的面部幾乎看不出任何一點用筆的痕跡。那雙給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動的結實而瘦倦的手,濕漉漉的頭髮,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這樣真實而精確,人們幾乎可以從畫面聞到乾草的香氣,聽到農夫睡着的鼾聲。而這樣高度的寫實技巧是出之於一個僅二十九歲的青年畫家之手。

勒帕熱創作此畫的靈感,來源於一首詩歌:「躺在田野鬆軟的草上,被太陽曬黑的收割者,帶着生活的艱辛和勞累,緊握拳頭安然入睡,而她茫然地坐在他的身旁,身心疲憊……」。1878年,此畫在沙龍展覽一經亮相,便引起轟動。

它已超越原本詩歌所表達的文本,用自己平靜而有力的情感,再現了19世紀法國農民的艱苦生活,給觀眾帶來強烈震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