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已通七竅,民間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蒲松齡


一年春天,一位土財主望成龍,慕名請蒲松齡教家館。


不到三個月,蒲松齡拱手告辭說:「令郎學有成就,老夫要另謀去處。」


財主一聽十分高興,忙設宴為先生餞行。 酒過三巡,財主笑問:「吾兒的文章如何?」蒲松齡回答:「高山響鼓,聞聲百里。」


財主大悅,捋須又問:「吾兒在易、禮、詩諸方面必通了吧?」


蒲松齡詼諧一笑,接應:「八竅已通七竅,八竅已通七竅。」說罷說聲「多謝」。便挑一起書箱啟程了。


蒲松齡前腳剛走,財主後腳趕到衙門,將這喜訊告訴當師爺的胞弟,要其為侄兒報名參加科舉考試,先撈個「秀才」噹噹。 那師爺聽罷敘述,哭笑不得,說:「大哥,你讓那教書匠戲一弄了。」接着解釋了一番。


財主一聽,氣得直罵兒子:「蠢豬!」


你知道蒲松齡話是何含義?


謎底:「高山響鼓,聞聲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竅已通七竅「則為「一竅不通。


註: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


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着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里,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資料 

  1. 已通七竅 兒童故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