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天主堂
巫山縣天主堂屬於萬州教區,位於新縣城高位的郭家田。原名巫峽鎮天主教堂,原址在巫峽鎮登龍街48號。天主教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傳入巫山縣城,同治十二年至光緒四年(1873—1878)年,重慶教區先後派法國傳教士張西滿、彭若瑟、尚神父到巫山傳教。光緒七年至三十三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方濟各會法籍傳教士董馬弟亞始建巫峽鎮教堂,王保祿、張若望、胡查基、張雅各伯等續建。光緒三十三年竣工,占地2200平方米。民國36年(1947年)重慶教區撥款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部隊進駐教堂,宗教活動停止。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重建巫峽鎮天主教堂,面積341平方米。1987年6月30日恢復開放。1997年,因原教堂地處三峽工程淹沒區,選址另建。2002年8月竣工,復堂後,奉聖鮑思高為主保,更名「聖鮑思高堂」。其間,1999年8月原教堂因山體滑坡坍塌,租用民房開展活動三年。
遷建後的聖鮑思高堂坐落在新縣城高位的郭家田。紅門紅檐,樓頂豎十字架。樓堂板報書寫天主教教義。教堂辦學行醫,服務社會。
2015年有教徒12000人。
目錄
歷任神父
1914—1951年:邱神父(1914—1924)—李神父(1924—1929)—易師漁(1929—1931)—王孝慈(1931—1935)—伍神父(1935—1937)—吳澤宗(1937—1940)—吳穩程(兔兒坪神父,兼管1940—1947)—駱北瞻(1947—1948)—喻培基(1948—1951)
1985—2015年:周覺民(1985—1993)—萬建、張傳倫(1993—1995)—張傳倫(1995—2015)
歷任負責人
周軍(1990-1995)張傳倫(1995-2015)
牧師與神父
牧師是基督新教的聖品人,與天主教中神父的不同在於牧師可以結婚,女性亦可以成為牧師。在三級聖品制里,牧師上一級是主教,低一級是會吏。
神父和牧師的區別問題,屬於基督教(廣義)教制問題。漢語在翻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時,由於傳教路線和派系問題,也由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包羅寬厚的原因,將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區別翻譯。
神父,為羅馬公教[1]或天主教的司鐸的禮稱,神甫,是等譯東正教的司鐸,牧師就是改教開始的基督教新教[2]的聖職。神父是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職位,千百年來只有男性才可擔當此職位,而且他們終身皆不可結婚,近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導容許由女性擔任神父但被教會內的保守派拒絕。要注意的是修女不等同神父,亦不是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職位之一。
參考文獻
- ↑ 小常識:區別耶穌教,羅馬公教,新教,清教,新浪博客,2011-04-10
- ↑ 基督新教簡介,新知網,201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