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行星
巨行星 |
中文名稱: 巨行星 外文名: giantplanet 別稱: 類木行星 定義: 太陽系中四顆最大的行星 |
巨行星離太陽比類地行星遠,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溫度低,包括有木星、土星。 簡單的說他們是氣態行星,又叫氣體行星 氣體巨星可能沒有固體的表面,而主要的成分是氫、氦、和存在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與類地行星有極大的不同。[1]
目錄
巨行星
氣體巨星(有時稱為類木行星,在木星之外的行星,或是巨行星)是不以岩石或其他固體為主要成分構成的大行星。在太陽系內有4顆氣體巨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許多環繞恆星的系外行星已經被證實是氣體巨星。
氣體巨星可以細分成不同的類型,"傳統"的氣體巨星是木星和土星,主要的成分是氫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因為主要的成分是水、氨、和甲烷,而氫和氦只是最外層區域的主要成分,所以有時會被細分為"冰巨星"。幾乎所有的系外行星都因為軌道緊挨着恆星,或許是因為比較容易被檢測出來,因此是表面溫度很高的氣體巨星,被分類為熱木星,而熱木星也是目前的系外行星中最普遍的類型。
一般都描述說氣體巨星缺乏堅實的表面,但更加明確的說法應該是缺乏可以明確定義的表面。實際上,雖然它們有岩石或金屬的核心,但這樣的核心被認為是氣體巨星本身所形成的,木星和土星主要的質量依然是是氫和氦。在行星的上層部分,主要的元素還是氣體,在地球上就是如此,但是向行星的下層,它們被壓縮成為液體或是固體,越往核心密度越高。相似的,雖然天王星和海王星多數是冰冷的冰,這些行星內部極端的熱和壓力,使冰進入我們較不熟悉的物理狀態。因此,傳統上認為人不能在氣體巨星上"登陸",而像直徑、表面積、體積、表面溫度、和表面密度也都僅與從太空中能看見的最外面數層有關聯。
特點
太陽系的4顆氣體巨星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所有的大氣層都以氫和氦為主要成份,並且在內部壓力大於氣體的臨界壓力後和液體混合。在木星和土星,大氣層和本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有些模型顯示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有明確的邊界[1]。有鑑於此,我們的4顆氣體巨星被舉例作為材料科學的"物質相變梯度"的經典範例。它們有非常熱的內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溫度範圍可以高達7,000 K,木星可以超過20,000K。如此高的溫度意味着在他們的大氣層之下的整個行星可能都是液體。因此,當討論提到"岩石的核心",你不應該生動的描繪出固體的岩石球。相反的,它可能意味着是重元素,像鐵和鎳等在其餘的行星內集中的區域。
相對來說,4顆行星都快速的自轉着,這造成風的模式會破壞東西方向的帶狀或條紋。這些環帶在木星很突出,在土星和海王星不很明顯,在天王星幾乎完全未曾發現到。
這4顆行星都有精巧的環系統和衛星伴隨着。土星環是最壯觀的,並且是在1970年代之前唯一知道的環系統,木星有最多的衛星-已經知道的有63顆。
環帶循環
在木星大氣層的帶是由被稱為帶和區的氣流循環路徑造成的,包圍着行星並平行於木星的赤道。
區是較亮的雲帶,並且在大氣層上較高的位置,它們的內部有上升的氣流,並且是壓力較高的區域。帶是較暗的雲帶,在大氣層中的高度較低,內部則有下沉的氣流,它們是壓力較低的區域。這樣的結構有些類似於地球大氣的高氣壓和低氣壓,但是它們有着完全不同的結構-在整個行星的緯度上盤旋,彼此相對之間的壓力差異也不是很大。這看起來是行星快速的自轉與內層對稱造成的結果。它們沒有造成局部熱源的大陸或海洋,並且轉動的速度也比地球快很多。
它們也有更小的結構,不同大小和顏色的斑點。在木星,最直得注意的特徵是大紅斑,它已經存在了至少300年,他的構造是巨大的風暴。許多這樣的斑點都是暴風雨,天文學家也在其中觀察到一定數量的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