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局造款掐絲琺瑯五福捧壽紋圓盒
藏品簡介
藏品鑑賞
工藝局造款掐絲琺瑯五福捧壽紋圓盒,清晚期,口徑29.6厘米,高17.3厘米。 圓盒子口,鼓腹,平底,圈足。蓋頂圓光內施淺黃色琺瑯釉為地,飾五福捧壽紋。器壁通體施藍色琺瑯釉,四開光兩兩相對,蓋壁的開光內裝飾花鳥紋,盒壁的開光內裝飾花卉紋。外底方框內有「大清工藝局造」 掐絲六字款。 由於製作耗時廢銅,掐絲琺瑯工藝在乾隆末年開始走下坡路,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內外交困,宮廷琺瑯工藝的發展遭受毀滅性打擊,帶有官款的琺瑯器只有零星發現。同治、光緒年間,內府所需琺瑯器幾乎全由北京民間作坊生產,再加上外銷暢通的刺激,民間琺瑯工藝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較之乾隆時期差距甚遠。此件圓盒署「大清工藝局造」款,證明是清末由官府出資籌辦的工廠所制,彌足珍貴。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
- ↑ 「神道設教」中的人文精神,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5-6
- ↑ 故宮博物院將在北部新建北院區 已公布5份設計方案,觀察者網,2016-10-25
- ↑ 論禮器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意義,道客巴巴, 201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