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島原之亂日語:島原の亂/しまばらのらん Shimabara no ran),又稱島原教案,是江戶時代初期發生的日本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揆(人民起義)與天主教教案,也是幕府時代結束前的最後一場內戰,亦可稱為島原天草之亂、島原天草一揆,始於寬永14年10月25日(公元1637年12月11日),終於寬永15年2月18日(公元1638年4月12日)。內亂的成因是高壓政治、重稅等。

聖經古譯本是指在基督時代前幾個世紀的舊約譯本[1]。希伯來文古抄本十分稀少,古譯文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希伯來文經文,它們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猶太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流傳廣泛,譯本是功不可抹的[2]

目錄

簡介

宗教原因

天主教自1549年由耶穌會教士方濟各·沙勿略首次傳入日本後,教徒人數激增,特別是在九州、京都和江戶地區。位於九州西部的島原在信奉基督宗教的大名小西行長影響下,傳教活動旺盛。

天主教的擴張引起傳統的佛教和神道教反對;1587年,豐臣秀吉正式驅逐傳教士,宣布基督宗教是邪教。然而教徒數量卻持續增加,至17世紀初已達70萬人[來源請求]。此時正值德川幕府準備統一日本,信奉天主教的地方諸侯成為政府特別征討的對象,1614年幕府領令所有人必須棄教。

經濟原因

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力主閉關鎖國政策,1616年下令禁止除長崎和平戶兩港口外的對外貿易。大名們失去貿易收入,轉向對領地民眾增加稅收來維持收入。島原藩主松倉重政於1621年開始建築島原城,並鎮壓當地的天主教徒,其子松倉勝家更是以殘暴聞名。1634年起,島原和天草地區連續發生天災,更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視頻

島原之亂 相關視頻

努力提高新形勢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水平
外交部評美「國際宗教自由報告」:敦促美方尊重事實 摒棄偏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