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芥菜
形態特徵
葉基部有耳,抱莖,邊緣有時有芒刺;基生葉長4-13厘米,有時有柄,大頭羽裂,頂裂片大,廣橢圓形或近圓形,先端鈍圓,基部心形、圓形或截形,側裂片小;莖下部及中部葉長2-13厘米,似基生葉,頂裂片廣橢圓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圓形、截形或楔形,側裂片小,1-5對,長圓形,莖上部葉淺裂或不裂,具微缺狀圓齒。總狀花序頂生,花密集,果期伸長;萼片長圓狀披針形,背部隆起,長3-4毫米;花瓣黃色,有時白花,長圓狀狹倒卵形,長約5毫米,有明顯的爪;在短雄蕊兩側各具1蜜腺,在2枚長雄蕊間有1指狀蜜腺,子房近四棱形,柱頭頭狀,2淺裂。長角果直立,貼近果軸,圓柱狀四棱形,長2-4厘米,寬1毫米,幼果明顯四棱形,緊貼主軸,成長後稍開展,果瓣膨脹,具明顯中脈和細脈。隔膜半透明,果梗長3-5毫米。種子卵形,長約1.5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子葉緣倚。花期6-7月,果期7-8月。[1]
生態習性
分布區域
栽培技術
整地定植
山芥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要求向陽通風、排灌方便、保水保肥的壤土即可。種植前施足基肥,畝施用進口複合肥30公斤、尿素3-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及10公斤氯化鉀混合50公斤花生麩作基肥。起畦規格可採用1.2米包坑,株距30-50厘米,雙行植,畝植約2500-3000株為宜。
水分管理
定植後2-3天早晚各淋水一次,視天氣情況,以後每隔3-5天灌溉一次。前期根須弱,生長慢,易受澇害,以輕灌為主;中後期根鬚髮達,生長較快,需水量較多,可逐漸重灌,但灌水不過畦面為宜;收菜前5天停止灌溉,以利貯運和加工。
合理施肥
山芥菜追肥以氮肥為主,但在苗期和本田期應適當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抗病能力,增加產量。定植成活後(植後一周)開始長出新根,應薄施人糞尿水1次,然後隔7天左右追施1次,份量逐步加重,第二次追肥可在10天後開始,追施複合肥7.5公斤加尿素2.5公斤;第三次追肥在植後17天進行,追施複合肥10公斤加尿素2.5公斤;植後24天畝施尿素12.5公斤,另加氯化鉀5公斤;然後在山芥菜結球形成時施一次結球肥,畝用複合肥12.5公斤加尿素2.5公斤,促球莖增粗增重。為彌補山芥菜根系吸收養料的不足,在生長後期,還應噴施1-2次葉面肥,可用1%-3%的過磷酸鈣加營養型核苷酸1小包噴霧。
繁殖方法
山芥菜採用種子繁殖。種子一般如果在常溫的狀態下放上一年,那麼它的發芽的幾率就會很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它的種子成熟後把它摘下來一定要立刻的播種,這樣在能夠很好的讓它更快的發芽,在播種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鬆軟一點的土壤,透氣性也要好一點,然後適當的澆水,給予多一點的光照,這樣子就能夠很快的發芽了。
播種適期為10-11月。挑選優質菜種混適量細沙均勻撒播,播後覆蓋一層細土或草木灰,然後用草料覆蓋,並淋透水。出芽後及時揭去草料。
功效與作用
解毒消腫
山芥菜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抗感染、消除腫痛不適感,還能幫助傷口更快痊癒。能將它用於感染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潤腸通便
食用後能增加腸胃的消化能力,可以加快腸胃蠕動,能預防便秘的症狀發生。經常便秘或排便不通暢的人可以多食用。
增進食慾
山芥菜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食慾。平時沒有胃口或厭食的人們,可以多食用,還可以幫助腸胃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