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山姜 (姜科山姜属植物): 山姜(拉丁学名: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近无柄,叶舌2裂,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花通常2朵聚生,花萼棒状,花冠裂片长圆形,白色而具红色脉纹,果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多角形,有樟脑味,花果期4~12月。[1]

山姜生于林下、田野边阴湿处,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纲目》云:“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又引苏颂云“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果实供药用,为芳香性健胃药,治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噫气,慢性下痢。在浙江、福建亦有报道以该品代砂仁用。根茎性温,味辛,能理气止痛,袪湿,消肿,活血通络,治风湿性关节炎,胃气痛,跌打损伤。

目录

形态特征

株高35-70厘米,具横生、分枝的根茎;叶片通常2-5片,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厘米,宽4-7厘米,两端渐尖,顶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背被短柔毛,近无柄至具长达2厘米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毫米,被短柔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厘米,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棒状,长1-1.2厘米,被短柔毛,顶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厘米,被小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外被绒毛,后方的一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毫米;唇瓣卵形,宽约6毫米,白色而具红色脉纹,顶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厘米;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厘米,被短柔毛,熟时橙红色,顶有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毫米,径约3毫米,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主要价值

观赏

山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叶大色绿,四季常绿,成型的植株丛蓬松径可达80厘米,其花、果实鲜红,果期长大4-5个月,十分艳丽,又是一种很好的观花、观果植物。山姜性散射光,亦耐半阴,具有较为广泛的园林应用,可陆地种植也可盆栽观赏;可群栽,也可配置与树荫下、路旁、开花地被间、山石周围等。

医药

根状茎:辛,温。理气通络,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牙痛,胃痛。花(山姜花):辛,温。调中下气,消食,解酒毒。果实(土砂仁、建砂仁):辛,温。祛寒燥湿,温胃止呕。用于胃寒腹泻,反胃吐酸,食欲不振。

【德昂药】受红: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痛《德宏药录》。

【侗药】根茎治胃寒痛,风寒感冒《桂药编》。

【壮药】小山姜:根茎治心气痛《桂药编》。

【瑶药】来角风:用于胃寒热痛,心气痛,月经不调。

【苗药】牛耳风,闹姑莲:根茎治腹痛泄泻,胃痛,食滞腹胀,风湿,跌打《湘蓝考》。

【土家药】小杆子根茎或全草主治痨病,心口痛,腹冷痛,食积《土家药》。

产地生境

产中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生于林下荫湿处。日本亦有分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