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裡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牆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新屋裡的頂棚花,膠東的紙斗、笸籮花,還有送禮用的禮花、喜花,用於刺繡底樣的鞋花、兜兜花、枕頭花、衣花,等等。
目錄
基本信息
民俗簡介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刻細密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膠東,是山東民間剪紙的主要代表地區之一。煙臺以西的蓬萊、龍口、萊州(舊稱蓬、黃、掖)的剪紙,以線條細膩、小巧玲瓏、纖麗多姿見長。今威海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紙,則以誇張大方,渾厚樸實,粗獷中存細潔著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頂棚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的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的顯示出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感覺。圖示窗花"金玉滿堂"由於受到窗格的限制,分為四部分,用"金魚"諧音"金玉",六條金魚形態各異,生動無比。
剪紙,山東各地名稱不一,分別稱為窗花、窗染花、花兒等,其製作過程稱為鉸花、摳花。按民俗功用,山東民間剪紙可分為三類:節日剪紙、禮俗儀式剪紙、日用剪紙。山東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不僅表現了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反映了他(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文字圖案、鳥獸魚蟲、花卉蔬果、山水風景、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典故、宗教民情等等。[1]
創作構思
上一般採用象徵和寓意的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視覺享受,又有豐富的想像力。如用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鴛鴦象徵"愛情"。用諧音的方法在剪紙中也常見。如蓮花和鯉魚表示"連年有餘",喜鵲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這些題材和表現手法,在廣大農村經幾代民間藝人的承傳、提煉、修改,創作出一大批構圖嚴謹、造型優美、格調高雅的傳統剪紙精品。
膠東剪紙
膠東剪紙的流傳時間,據史料《招遠縣誌》、《萊陽縣誌》記載,明、清時期膠東各地的民間剪紙已經普遍存在,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了鼎盛時期。從傳世的元末明初到道教音樂剪紙,明代中期表現戚繼光練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現南音演奏的剪紙來看,剪紙在膠東一代民間流行,絕不會始於元代,而是要更為早些。研究發現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民俗節日中,用多種顏色的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等多種題材的內容,貼在窗戶上(稱"窗花")、門楣上(稱"門箋")等作為裝飾,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剪金銀箔是膠東獨有的剪紙藝術形式,從這個角度上推測,膠東剪紙,應起源於漢唐之前。
清代膠東風俗,新婚人家往往根據新娘所剪的窗花來判斷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學剪紙也和學習縫紉和刺繡一樣認真。所謂:"二八閨秀繡羅衫,巧剪花樣百家傳"。故膠東婦女剪紙的技藝很精。剪細密窗花時除上面有一張熏樣外,下面只墊二三層薄紅紅紙,因而剪的紋樣細膩而不走樣。[2]
濱州剪紙
濱州剪紙歷史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題材廣泛,多豪放粗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一脈相承,堪稱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在濱州剪紙的傳統題材中,表現較多的有葫蘆和鳥、雞狗鵝鴨、花草魚蟲、豬羊騾馬等,無不蘊涵着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創作者自然、淳樸的真摯感情,其主要題材,多與古時黃河下遊人民的生活和中華民族的一些神話有關。
濱州剪紙藝術新人輩出,許多名作被中國民間藝術博物館收藏,並作為中國剪紙藝術的優秀代表出國展出。
茌平剪紙
茌平剪紙,以其豪放、樸拙的獨特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在民間剪紙藝術中自成一派。民間藝人不用打底稿,也不用刀刻筆描,只需一把剪刀,一疊彩紙,就可剪出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
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其技藝代代相傳。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忠孝之題材較多。
在藝術風格上,茌平縣東、西部剪紙同中有異。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逢年過節,多剪「白蓮紅魚」,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新婚嫁娶,則用「鴛鴦戲水」,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在1982年10月山東省舉辦的民間美術展覽中,茌平剪紙展三64幅,占剪紙部分的五分之三。1985年,全國舉行民間剪紙展覽,展覽會會標雄雞剪紙就出自茌平老剪紙藝人之手。茌平剪紙已被中國美術館、省美術館收藏80多幅,另有不少作品被國外收藏家收藏。
1994年,茌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3]
用途分類
山東剪紙,源流可上溯極遠,流傳地區最廣,幾乎無處不在,風格也因地因人而變化極多,是山東民間最普遍的藝術形式之一,按照剪紙的用途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窗花
窗花一般在過春節時貼在窗上。舊時鄉間窗子是木格欞子窗,窗上糊白紙,半透明。為煊染熱烈、吉慶的氣氛,山東各地的窗花便以大紅顏色為多見。單幅剪紙稱「棵」,「一棵花」、「兩棵花」,一個窗子上的花有一番總體設計,稱為「一窗」。大欞於窗與格子窗一般一窗為八棵,上下各四棵。題材多花鳥蟲魚、小動物、戲曲故事、傳說故事、吉祥語組畫,小欞子窗多是小幅花按統一布局貼在窗中心部分,組成一幅大畫或一組連續畫,四角再裝飾「窗角」,看上去最是古色古香。常見的大幅組畫是「長條四季花」、「分頁金魚缸」(四頁分別貼在四個窗欞里,各自成幅,通體組成一個大金魚缸。取「金玉(魚)滿堂」的意思)。常見的連續畫是「小老鼠娶媳婦」。一個個擬人化了的單幅剪紙「小老鼠」按統一布局貼成一個曲曲迥迥的娶親的隊伍。
海陽縣由可貞老人剪的「小老鼠娶媳婦」有50多個單幅組成。玻璃窗戶在一些地區普及後,出現了一種彩色、塗油的窗花,主要題材是各種金魚,貼在明淨的玻璃窗上,確有些魚游水中的動感。
喜花
是指結婚禮儀中的各種剪紙。流行最廣的是剪雙喜字,周圍飾以龍鳳圖案,分別貼新房窗上和陪嫁箱、柜上,覆蓋在陪嫁的一雙面盆上。臨清一帶,稱「鉸喜花」為「鉸月亮」。剪一對圓月貼在新房窗上,月中有傳說的桂樹與玉兔,這大約是取了月中嫦娥的傳說,希望新娘和嫦娥一樣美貌。
流行在魯西北一帶的喜花剪的多是「合碗」(又稱「扣碗」)、花壺和葫蘆,貼在新房窗上或炕頭上,以祈求夫妻和睦。
頂棚花
糊頂棚的用紙,老年人住室用白色、新婚夫婦住居用紅顏色作底色的花紙,但裝飾頂棚的剪紙卻統用黑色發亮或蝴蝶採花形,四周裝飾則多用「蝴蝶」、「雲頭」圖樣。
門箋
又稱「掛錢」、「過門箋」。是年節間貼在門楣用作裝飾的民間刻紙,用各色彩紙刻成,一門貼五幅,使雜色相間,極盡斑媚之能事。門箋的圖案花紋和色彩,多以諧音、象徵、寓意的手法表現美好與吉慶,如「蝴蝶戲牡丹」、「雙喜臨門」、「連年有餘」、「四季平安」等等。
笸籮
斗子花 又稱「笸籮雲子」。這是指裝飾紙盒、紙斗、紙笸籮的剪紙。這種剪紙山東各地都有,以榮成縣最為普遍也最為精緻。榮成縣各地用紙殼製作的日用和禮儀用的器具特點是,從前一律在白色底紙上貼黑(鄉間人稱為「青」)色剪紙,和一般民間作品的大紅大綠截然不同。流行的紙制器物與剪紙主要有;
紙斗
又稱「面斗子」。用紙漿在陶器上成型,再在內外糊紙,外面用剪紙作裝飾。做成之後,以之盛米盛面,是日用品也是農家的「擺設」。
笸籮
有兩種,一種在別處叫「大盒子」、「盒子」的,在榮成也叫着「笸籮」。當地風俗,女子新婚,二、三天後回娘家,名為「站九」。「站九」後回婆家之日,必帶大、小兩對「笸籮」,笸籮中放自製精緻麵食,名曰「抓櫃」,用來招待前來看媳婦的人,另一種,用紙漿拍成的笸籮,名副其實笸籮模樣,其中內腔較淺的一種稱為「擺擺笸籮」。笸籮多用盛針線、瓜果等。但因其製作精美,常常被人傳看,實際上是被當作美術品對待的。
花樣兒
剪紙作繡花圖樣,這在從前的農村是很普遍的現象。那時鄉間婦女幾乎都有一個夾花樣的冊子,常用的花樣有:膝褲子花、鞋花、枕頭頂花、兜子花、手中花、門帘子花等等。
伴隨着新時代的進展,農村的家庭生活、家庭用具,穿着打扮都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實用功能越來越被削弱,而其藝術審美功能則大大地強化了。這樣,剪紙這一過去山東婦女人人能會的技藝開始走向專門化,剪紙的技藝更加爐火純青。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