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爾
尼日爾共和國(英語: Niger )位於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該國北與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接壤,南同尼日利亞和貝寧交界,西與馬里和布基納法索毗連,東同乍得相鄰。總面積1267000平方公里,人口2150萬(2017年)。 全國有5個主要民族:豪薩族(占全國人口的56%)、哲爾馬-桑海族(22%)、頗爾族(8.5%)、圖阿雷格族(8%)和卡努里族(4%)。官方語言為法語。 [1] 尼日爾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是最基本的經濟生產部門。至2013年以來尼日爾政局逐漸趨穩,政府致力發展經濟,積極實行吸引投資政策。受自然條件惡劣、市場容量狹小和先期資本投入較大等因素限制,該國發展經濟和吸引外資存在一定困難。
尼日爾 | |
---|---|
尼日爾基礎設施落後,工農業基礎薄弱,對外來投資依賴較大,仍處在經濟發展的起飛階段,同時也意味着在廣泛的領域裡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尼日爾共和國 | 英文名稱 | The Republic of Niger [2] |
簡 稱 | 尼日爾 | 所屬洲 | 非洲 |
首 都 | 尼亞美 | 國慶日 | 1958年12月18日 |
國 歌 | 《尼日爾之歌》 | 國家代碼 | NER |
官方語言 | 法語 | 貨 幣 |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
時 區 | UTC+1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 | 總統:馬哈馬杜·伊素福、總理:布里吉·拉菲尼 | 人口數量 2 | 150萬(2017年)[3] |
人口密度 | 16.3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 | 族豪薩族、圖阿雷格族、頗爾族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拜物教 |
國土面積 | 1267000平方公里 | GDP總計 | 92.40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 | 412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國際電話區號 | +227 |
國際域名縮寫 | .ne | 道路通行 | 靠右駕駛 |
注 音 | ㄋㄧˊ ㄖˋ ㄦˇ | 主要學府 | 尼亞美綜合大學、伊斯蘭大學 |
歷史沿革
尼日爾歷史上未形成過統一的王朝。 7~16世紀,西北部屬桑海帝國; 8~18世紀,東部屬博爾努帝國;18世紀末,頗爾人在中部建立了頗爾帝國。
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領地。 192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1957年獲半自治地位,薩瓦巴黨總書記吉博·巴卡里任總理。 1958年12月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國家,稱尼日爾共和國。
1960年7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獨立。哈馬尼·迪奧里為首任總統。 1974年4月,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賽義尼·孔切中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迪奧里政權,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自任主席兼國家元首。 1990年11月實行多黨制。現有約40個合法政黨。 1993年3月馬哈曼·奧斯曼當選總統,組成首屆民選政府。
1996年1月武裝部隊參謀長邁納薩拉·巴雷發動政變上台,同年7月當選總統。 1999年4月,總統衛隊長瓦拉姆·萬凱發動政變槍殺邁納薩拉,自任國家元首兼全國和解委員會主席。 1999年11月,尼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馬馬杜·坦賈當選總統。坦賈領導的爭取社會發展全國運動及其盟黨民主和社會大會在議會選舉中勝出。並於2004年12月連任。 2009年5月起,為謀求繼續執政,坦賈先後解散國民議會和重組憲法法院,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六共和國憲法,將其任期延長3年,並取消連任限制,遭到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歐盟等制裁,尼陷入憲政危機。 2010年2月18日,尼部分軍人發動政變,扣押坦賈總統,接管國家權力,成立「恢復民主最高委員會」 並推舉吉博為主席。軍政權隨後承諾還政於民,成立過渡政府和全國協商委員會,確定為期一年的過渡期。
2011年1月,尼舉行地方、立法和首輪總統選舉。3月,原反對黨尼日爾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候選人伊素福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以57.96%的得票率獲勝當選,並於4月7日宣誓就職。 2019年6月7日,聯合國大會選舉愛沙尼亞、尼日爾、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突尼斯和越南5國為2020年和2021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4] 。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尼日爾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北緯11~23度、東經0~16度之間。系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東鄰乍得,西界馬里、布基納法索,南與貝寧、尼日利亞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毗連。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30℃,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
地形地貌
尼日爾全國大部分地區屬撒哈拉沙漠,地勢北高南低,全境平均海拔300米。地形可分為三部分:北部是阿依爾群山(最高海拔2020米)和東北高原,西部和南部為平原和丘陵地帶。
氣候特徵
尼日爾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年平均氣溫30℃。4、5月份為最熱季節,白天氣溫可達50度;1、2月份為最涼爽季節,夜間氣溫可低到10度以下。全年分旱、雨兩季,6至9月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乾旱是主要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
已探明鈾儲量42萬噸。磷酸鹽儲量12.54億噸,但尚未開發。煤儲量600萬噸。初步探明石油儲量約4.99億噸。還有錫、鐵、石膏、黃金等礦藏。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蒂拉貝里、多索、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迪法7個大區、1個大區級市即首都尼亞美,36個省和265個鎮。
首都尼亞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積約250平方公里。位於國土西南部尼日爾河左岸,在當地哲爾馬語中,「尼亞美」意為「母親汲水的河岸」。人口100萬(2010年)。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14℃,年平均氣溫28.9℃。年降水量350~750毫米,每年6~9月為雨季。
國家象徵
國名
尼日爾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Niger;法語:La République du Niger)。
國旗
尼日爾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7:6。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部分中間有一橙色圓輪。橙色象徵撒哈拉沙漠;白色象徵純潔;綠色代表美麗富饒的土地,也象徵博愛和希望。圓輪象徵太陽,還象徵尼日爾人民為保護自己的權力而不惜犧牲的願望。
國徽
尼日爾國徽中央的綠色盾徽閃耀着太陽的光輝,尼日爾河兩岸人民沉浸在它的光芒里,意氣飛揚,向未來進發。後面左上角交叉的劍和矛,是當地撒哈拉遊牧民族的標誌,也是對歷史上古老的尼日爾王國的紀念;右上角的玉米是尼日爾主要的糧食作物,代表人民賴以生存的農業;後面下部的牛頭圖案突出了以農牧業為主的特點。盾徽兩側迎風飄揚的國旗正召喚人民團結一致,迎接未來。盾微底部的白色飾帶上寫有法文「尼日爾共和國」字樣。
國歌
《尼日爾之歌》 歌詞大意:面對着壯麗的山河,面對着尼日爾巨流,我們自豪地歡呼,歡呼新贏得的自由。從今避開無謂的爭吵,免得鮮血白白流。但願世界能聽到獨立的民族發出呼吼,同聲同氣,同一節奏,向燦爛的天空開口;永恆的神正看着我們取得偉大的成就。起來吧,尼日爾,我們不會勞而無功,我們將會喚醒古老的非洲之心。但願我們的歌,能響徹全世界,象一個公正、勇敢的民族之聲。讓我們按照雄壯的鼓的節奏,永遠地緊密團結得象一個人。讓我們每個人,響應未來對我們的號召:前進!
人口民族
尼日爾全國總人口1630萬(2012年)。 主要部族有:豪薩族(Haussa),占全國人口的55.4%,主要分布在南部,善於經商;哲爾馬-桑海族(Zarma-Songhai)占21%,主要分布在西部尼日河流域,從事農業;圖阿雷格族(Touareg),占9.3%,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系遊牧部族;頗爾族(Peuhl),占8.5%,散居在全國各地,不少人從事牧業;卡努里族(Kanouri),占4.7%,主要分布在津德爾、古雷和乍得湖之間,以農為業。此外,還有阿拉伯族(Arabe)、圖布族(Toubou)、古爾芒切族(Gourmantche),均約4萬人。[5]
外交
外交政策
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或組織的友好關係。執行外交為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方針。重視發展同西方大國、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發展中大國的關係。堅持睦鄰友好,積極參與地區事務。針對近年來薩赫勒-撒哈拉地區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動和武器、毒品走私現象,加強與馬里、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合作,共同打擊恐怖和走私犯罪活動。曾向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幾內亞比紹和科特迪瓦派遣維和部隊,向東帝汶派遣民事警察。近年,派兵參與馬里維和行動,並同尼日利亞、乍得等組成多國聯合部隊,進入尼日利亞打擊「博科聖地」;同毛里塔尼亞、馬里、布基納法索、乍得成立薩赫勒五國集團(G5),並組建G5聯合部隊。積極參加薩赫勒問題高級別協調會議及優先投資計劃融資協調會議,為G5聯合部隊籌措資金。
同中國的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尼日爾共和國1974年7月20日建交。1992年6月19日尼過渡政府宣布同台灣當局「復交」,7月30日中國政府宣布中止與尼外交關係。1996年8月19日中尼復交。此後兩國關係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1974年至1992年間,中方共承建農業合作、特臘水庫、埃爾地區打井、農具車間改造、蒂亞吉埃爾下墾區、綜合體育場、沼氣項目、加亞墾區等項目。1996年中尼復交後,中方又完成恩東加節制閘工程、修復特臘水庫部分設施、社會住宅建設、體育場維修、尼亞美大學教室和紡織印染廠擴建、津德爾市政供水工程等項目。目前正在實施的有尼日爾河二橋和體育場技術合作等項目。 兩國簽有經濟貿易合作協定,設有經貿合作混委會,2002年9月在尼舉行了混委會第二次會議。2006年7月在北京舉行了混委會第三次會議。2007年兩國貿易額為3078萬美元,同比減少57.7%,幾乎全部為中方出口。中方主要向尼出口紡織品、機電產品和茶葉。 中國公司於1988年進入尼承包勞務市場,已完成尼亞美古代爾水壩、古代爾壩船閘、中尼合資紡織印染廠倉庫擴建和車間土建等工程。主要涉及電信、打井等領域。 中尼兩國政府簽有文化和教育合作協定。自1978年起中方向尼提供獎學金名額,目前尼在華留學生33人。 兩國簽有中國向尼派遣醫療隊議定書。中方自1976年起向尼派遣第一批醫療隊員29人,截至1992年共派出8批醫療隊員。兩國復交後,中方於1996年12月恢復向尼派遣醫療隊。現為第17批醫療隊員共36人,分別在尼亞美、馬拉迪和津德爾三個醫療點工作。 2010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調頻節目在尼日爾馬拉迪市、津德爾市和阿加德茲市正式開播。 尼在香港設有名譽領事館。
相關視頻
1、沙漠國家-尼日爾
2、尼日爾: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參考來源
- ↑ 尼日爾,中國駐尼日爾大使館網,2015-08-05
- ↑ 尼日爾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9年7月
- ↑ 尼日爾 gdp、人口,世界銀行網,2017-07-29
- ↑ 愛沙尼亞等5國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澎湃網,2019-06-08
- ↑ 尼日爾各省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官網,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