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斜陽之後 晨曦將至

尤增輝(1948年10月21日-1980年12月3日),筆名王堂燕樓明月伍風樓高鴻雲臺灣彰化人。新竹師範學院畢業。曾任臺中東園國小教師、專欄作家

1980年,尤增輝隨即因為車禍離世,留下了一本讓後世望其項背的《鹿港三百年》巨作[1]

目錄

斜陽之後 晨曦將至

《鹿港斜陽》是尤增輝(一九四八-一九八O)的第一本書,出版的那一年他二十九歲,正任教於烏日東園國小,這一本書可以說是戰後台灣民間研究鹿港的首部專書,兼具知性與感性[2]

出生於彰化鹿港的尤增輝,他的少年時期都在橫街(今民族路)度過,就在父親病逝過後幾年,舉家便移居台中,那年他二十六歲。尤增輝後來在《鹿港三百年》的序言裏寫下了舉家搬離鹿港那日的心境:「使我難以忘卻的是離鄉那天的種種景象,該是連根拔除的痛苦經驗吧?」或許從離鄉的那一刻起,就開啟了這位文學少年回首探究家鄉的心。

移居台中的尤增輝,時常聽老母親提起家鄉舊事而有了回鄉報導的動機。這位少年家便時常帶著相機與筆穿梭在鹿港的街巷之中,將所見所思以「鹿港斜陽」為題發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專欄〈現實的邊緣:本土篇〉上,引起廣大讀者的迴響。同時,尤增輝也在報刊陸續發表數篇以鹿港為背景的短篇小說,如「落葉波的鑼鼓」、「板店街夜雨」、「醒靈宮的黃昏」等,這些作品對於底層人物的刻畫之深,更展現了一位知識份子對於社會誠摯的關懷。

一九七五年夏天,尤增輝陪同文壇前輩吳濁流鍾肇政先生遊歷鹿港時,受了兩位文壇前輩的激勵而有了集結專欄文章出版成書的念頭,於是《鹿港斜陽》在隔年出版。這本書也結合了當時任職於中國電視公司新聞部記者林彰三先生的紀實攝影,圖文並茂,製作精緻,出版以後銷售狀況熱烈。

尤增輝帶著濃厚的鄉土情感完成了這本以「鹿港」為題的地方誌書寫,文學式的筆調彷彿讓讀者置身於鹿港的街弄之中,貼近了在地的物件與氣息。這本著作試圖藉由文史的考究來思考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血緣/地緣關係,同時也透過今昔市街樣貌的變遷來反思現代化對於傳統文化的衝擊,《鹿港斜陽》以豐厚的地方紀實,可以說是間接了參與當時熱烈的鄉土文學論戰。

《鹿港斜陽》出版之際,尤增輝在鹿港結識了時任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漢寶德先生,當時漢寶德的研究團隊正來到鹿港進行古風貌調查研究,這是當時全台灣首件以維護歷史風貌為宗旨的大型研究計畫。

漢寶德對於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的維護概念深深打動了尤增輝,這也促使他在完成《鹿港斜陽》之後,接下了撰寫興農月刊「鄉土獵影」、台灣時報副刊「鄉土印象」的專欄工作。尤增輝在報導紀實之餘仍不忘文學,他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掌聲之外》(一九七六)、民俗文學集《聖母媽祖》與長篇小說集《榕鎮春醒》(一九七七),更於一九七八年以童詩創作獲得洪建全文學獎,同年著手參與纂修彰化縣誌名勝古蹟篇。

尤增輝對鄉土懷著顆熾熱的心,如是反映在豐沛的報導與文學產出上,以及對地方文化的總體實踐。一九七八年到一九七九年間,尤增輝接連策劃了兩屆鹿港民俗才藝競賽活動,這場盛況空前的活動將鹿港在地的傳統文化透過媒體推向全台灣,也奠基了今日鹿港觀光發展的條件。

文學風格

尤增輝的創作文類有散文小說和報導文學。就學期間,即開始創作,後來專注於報導文學及鄉土民俗的探討與攝影。除文學創作、民俗研究外,從事美術設計、漫畫創作等,並編有兒童文學集《謎海尋寶》。曾參與彰化縣誌之纂修,撰寫〈名勝古蹟篇〉,為鹿港文化的整理與發揚貢獻良多[3]

文學成就

曾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

作品目錄

《斜陽之後──尤增輝遺作選集》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掌聲以外》藍燈文化公司

《榕鎮春醒》臺灣省新聞處

《鹿港斜陽》大昇出版社[4]

《鹿港三百年》戶外生活雜誌社, 1980[5] 《聖母馬祖》

《謎海尋寶 》

參考資料

  1. 作家王定國,在他剛滿二十歲時結識了當時剛出版《鹿港斜陽》的報導文學家尤增輝. 
  2. 斜陽之後 晨曦將至. 
  3. 尤增輝. 
  4. 尤增輝. 
  5. 尤增輝. 鹿港三百年. 台灣: 戶外生活雜誌社.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