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采芑
小雅·采芑
|
|
|
《小雅·采芑》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描繪的是周宣王時期,任用方叔為將,率戰車三千討伐荊楚 ,凱旋而歸,擒獲戰俘,史稱方叔伐楚。
全詩四章,每章十二句,可分為兩層。前三章為第一層,着重表現方叔指揮的這次軍事行動的規模與聲勢,同時盛讚方叔治軍的卓越才能;第四章為第二層,道明討伐荊蠻後的戰功,表達了西周軍隊無城不破、無堅不摧的自信心和威懾力,也點明了這次征戰的目的和用意。
目錄
作品原文
小雅①·采芑②
薄言采芑③,於彼新田④,於此菑畝⑤。方叔涖止⑥,其車三千。師干之試⑦,方叔率止。乘其四騏⑧,四騏翼翼⑨。路車有奭⑩,簟茀魚服⑪,鈎膺鞗革⑫。
薄言采芑,於彼新田,於此中鄉⑬。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⑭,方叔率止。約軧錯衡⑮,八鸞瑲瑲⑯。服其命服⑰,朱芾斯皇⑱,有瑲蔥珩⑲。
鴥彼飛隼⑳,其飛戾天㉑,亦集爰止㉒。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㉓,陳師鞠旅㉔。顯允方叔㉕,伐鼓淵淵㉖,振旅闐闐㉗。
蠢爾蠻荊㉘,大邦為仇㉙。方叔元老㉚,克壯其猶㉛。方叔率止,執訊獲丑㉜。戎車嘽嘽㉝,嘽嘽焞焞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㉟,蠻荊來威㊱。
創作背景
這首歌頌的雅歌,是人們在誓師宴會上唱的雅歌。西周末周宣王時期,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率兵車三千討伐荊楚,作戰勢如破竹,多有擒獲,戰利品「俘金」中包括楚國宗廟青銅重器。(參見方叔伐楚) [3] 周朝自周文王起,就開始了屯兵制度,周朝每占領一地,或準備去占領該地,都要動員人們遷移到該地居住,以此來鞏固國家的安定。這首雅歌所歌頌的就是這樣一次征戰屯兵行動。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小雅·采芑》詩的開首以「采芑」起興,很自然地引出這次軍事行動的地點:「新田」和「菑畝」。緊接着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在曠野上,馬蹄得得,敲不碎陣列中之肅穆嚴整;軍旗獵獵,掩不住蒼穹下之殺氣騰騰。在這裡,作者以一約數「三千」極言周軍猛將如雲、戰車如潮的強大陣容,進而又將「鏡頭的焦距」拉近至隊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個主將出場的赫赫威儀。只見他,乘坐一輛紅色的戰車,花席為簾、鮫皮為服,四匹馬訓練有素、銅鈎鐵轡,在整個隊伍里坐鎮中央,高大威武而與眾不同。真是未謀其面已威猛懾人。詩的第二章與上大體相同,以互文見義之法,主要通過色彩刻畫(「旗旐央央」,「約軝錯衡」),繼續加強對軍事行動隊伍聲勢之描繪。在對方叔形象的刻畫上則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黃裳、佩玉鳴鸞、氣度非凡。同時也點明他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調為之一變,以鷹隼的一飛沖天暗比方叔所率周軍勇猛無敵和鬥志昂揚。
接下來作者又具體地描繪了周師在主帥的指揮下軍事行動陣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戰鼓聲中,戰車保持着進攻的陣形,在響徹雲霄的喊殺聲中向前衝去;戰鬥結束,又是一陣鼓響,下達收兵的號令,隊伍便井然有序地整頓完畢後,浩浩蕩蕩地返回營地。(「伐鼓淵淵,振旅闐闐」)。第四章辭色俱厲,以雄壯的氣概直斥無端滋亂之荊蠻(「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記說,以方叔如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師旅討伐荊蠻,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敵之軍,拔敵之城,俘敵之人,敗之於談笑揮手之間(「方叔率止,執訊獲丑」)。
統觀全詩,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詩綜合運用了《詩經》中常見的「賦比興」寫作手法,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對此詩寫作手法有詳細解析:「興也。…故賦其事以起興,…賦也。方叔蓋嘗與於此伐之功者,是以蠻荊聞其名而皆來畏服」。 其二,此詩從頭至尾層層推進,專事渲染,純以氣勢勝。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興也。宣王之時,蠻荊背叛,王命方叔南征,軍行采芑而食,故賦其事以起興,曰:薄言采芑,則於彼新田,於此菑畝矣。方叔蒞止,則其車三千,師干之試矣。又遂言其車馬之美,以見軍容之盛也。」(第三章)「興也。言隼飛戾天,而亦集於所止,以興師眾之盛,而進退有節,如下文所云也。」(第四章)「賦也。方叔蓋嘗與於此伐之功者,是以蠻荊聞其名而皆來畏服。」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前三章皆言車馬、旆幟、佩服之盛,而進退有節,秋毫無犯,禽鳥不驚,是王者師行氣象。然非大帥統帥有方,何能如是嚴肅乎!故每章皆言『方叔率止』,以見節制之嚴耳。末乃大聲疾呼,如雷震蟄,喚醒荊蠻敢抗王師。再以玁狁之事攝之,故不覺其畏威而來服也。」「振筆揮灑,詞色俱厲,有泰山壓卵之勢。」
相關史料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卷下》:「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
三國 魏·曹植《求自試表》:「以方叔、邵虎之臣,鎮衛四境,為國爪牙者,可謂當矣。」
參考文獻
- ↑ 《詩經》中風雅七「采」之小雅篇(下),楊柳雨雪,採薇采芑,新浪網 2017年12月25日